當前位置: 資訊> 剛剛,農業農村部副部長張桃林談了3個農機問題
剛剛,農業農村部副部長張桃林談了3個農機問題
農業農村部就在湖北召開全國農業機械化工作會議,貫徹落實全國“兩會”及國務院會議精神,圍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分析研究當前農業機械化發展形勢任務,部署安排今年重點工作,推動農業機械化全程全面高質高效發展。這是新一輪機構改革后,農業農村部召開的第一次全國性農業機械化會議。在這里,我簡要講三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要充分肯定2018年農業機械化工作成效。2018年是全面貫十九大精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開局之年,全國農機化系統履職盡責、擔當作為,以提升重點作物、關鍵環節和薄弱地區生產機械化水平為重點,補短板、強弱項、促協調,扎實推進農業機械化全程全面發展,為農業生產持續穩中向好,為農村經濟社會健康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裝備支撐。總體來講,可以用五個“新”來概括。 一是農機裝備能力有新提升。啟動新一輪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實施工作,出臺《2018—2020年農機購置補貼實施指導意見》等系列文件,對購置符合條件的機具實行應補盡補,加大全程全面機械化和綠色生態重點機具購置補貼力度。大力推動高效、精準、節能型裝備研發制造,加快破解全程機械化薄弱環節“無機可用”“無好機用”難題。在政策和市場的帶動下,全國農機裝備總量持續增加,裝備結構持續優化。 2018年農機總動力達到10億千瓦,較上年同口徑增幅超過1%,大中型拖拉機、聯合收獲機保有量增幅超過4%,插秧機、谷物烘干機保有量增長都在9%左右,自動駕駛拖拉機、植保無人飛機等智能農機裝備受到市場青睞,農機裝備能力持續提升,我國進一步鞏固了世界第一農機制造大國和使用大國地位。
二是農機作業水平有新跨越。著眼穩定糧食產能、提高農業競爭力,積極推進農業生產全程全面機械化。實施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推進行動,新創建152個率先基本實現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縣(市、區),累計已達到302個。2018年全國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預計達到68%,提高1個百分點。小麥生產基本實現全程機械化,水稻、玉米生產綜合機械化率超過80%。主要經濟作物機械化水平取得實質性提升,油菜收獲、花生種植及收獲機械化率均超過40%,同比均提高3個百分點以上;新疆兵團及北疆棉花機采率超過80%,自治區棉花機采率達到35%,同比提高8個百分點;廣西等甘蔗主產區預計2018—2019榨季機收面積比上個榨季增長1倍。實施特色農業節本增效、畜禽養殖機械化等八大技術推廣行動,首次召開全國果菜茶生產機械化現場推進會,重慶、湖南、陜西丘陵山區積極推進耕地“宜機化”改造,在全面機械化上邁出了新步伐。果菜茶機械化技術推廣面積近4億畝次,茶葉種植加工全過程機械化模式在浙江等主產區開始普及。
三是農機化科技創新有新進展。圍繞農業綠色發展,加快節水灌溉、精準施藥、定位施肥、畜禽糞污處理、秸稈還田、殘膜回收等農機化技術創新和推廣應用,為農業可持續發展增添動能。研究提出了《薄弱環節農機化技術創新》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專項,新建了6個全程機械化科研基地,積極實施大田種植數字化農業示范項目,挖掘節種節肥節藥節水潛力,農機農藝融合成為廣泛共識。農機新產品的購置補貼試點范圍由17個省份擴展到全國,加快了植保無人飛機等38種農機新產品轉化應用。東北四省區啟動深翻補助試點,農機作業信息化監測步伐加快。全年推廣應用機械化深松深翻整地、保護性耕作、秸稈還田面積分別超過1.5億畝、1.1億畝、7.5億畝,深松深翻作業補助面積信息化監測率超過90%。江蘇大力實施設施農業“機器換人”和綠色環保農機裝備與技術示范應用“兩大工程”;山東積極開展農業生產全程關鍵裝備技術研究開發、優化提升和試驗示范等工作,各地加強農機化科技創新的措施日益強化。
四是農機社會化服務有新拓展。通過政策傾斜、示范引導、政企聯動等措施,積極培育壯大農機合作社等服務主體。召開全國農機社會化服務提檔升級現場會,開展萬名農機合作社理事長輪訓,引導發展“全托管”“機農合一”“全程機械化+綜合農事服務”等專業性綜合化新型服務主體和服務模式。2018年我國農機作業服務組織達到18.7萬個,其中農機合作社7萬個,全年“三夏”“三秋”等重要農時農機服務面積累計超過60億畝次。江西、福建等省連續多年安排專項資金支持合作社機庫及維修中心建設;安徽2017和2018兩年依托合作社和家庭農場扶持建設綜合農事服務中心超過700個。農機合作社已成為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推進器,在實現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橋梁紐帶作用。
五是農機“放管服”改革有新突破。正確處理政府和市場關系,加快政府職能轉變,減少微觀管理、直接干預,激發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新修訂了農機駕駛、登記和試驗鑒定等3個部門規章,取消農業機械維修技術合格證核發行政許可,推出農機安全監管8個方面44項簡政放權便民措施,進一步完善了工作制度,提高了工作效能。黑龍江完善拖拉機和聯合收割機安全技術檢驗管理措施,人工、設備檢驗項目較原來分別減少了22項和2項,優化了工作流程,提高了檢驗效率。全國創建了93個“平安農機”示范縣(市),2018年農機事故起數、死亡人數、受傷人數和直接經濟損失同比均下降20%以上。26個省份試點手機APP申領農機購置補貼資金,充分運用信息化手段,讓農民“**多跑一次”成為現實。
第二個問題,要準確把握新時期農業機械化的形勢任務。去年12月出臺的《關于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和農機裝備產業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作出了“我國農業生產已由主要依靠人力畜力轉為主要依靠機械動力,進入了機械化為主導的新階段”的重要判斷,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推進農業機械化工作的綱領性文件。我們要擁抱新機遇,找準新定位,成就新作為。一是要深刻領會黨中央國務院對農業機械化的新要求。“大力推進農業機械化、智能化,給農業現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農業機械化是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提高農村生產力的重要基礎,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支撐”;要求以服務鄉村振興戰略、滿足億萬農民對機械化生產的需要為目標,推動農機裝備產業向高質量發展轉型,推動農業機械化向全程全面高質高效升級,為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有力支撐,為新時期農業機械化工作指明了方向,明確了任務。我們要以全面貫徹落實國務院文件為工作主線,增強機遇意識、責任意識、使命意識,扛起農業機械化轉型升級的重任。
二是要全面認識鄉村振興戰略賦予農業機械化的新任務。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歷史任務,總目標是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國務院文件作出了“沒有農業機械化,就沒有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大論斷,賦予了農業機械化在鄉村振興中的重大歷史使命。《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對推進我國農機裝備和農業機械化轉型升級提出了專門要求。農業機械化從生產力層面入手,推進農業生產方式變革,為改善農村生產發展創造條件,必然對“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各方面產生深遠影響,極大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和組織振興。我們要深刻認識到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對農業機械化發展提出的新要求,深刻認識到農機化系統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肩負的重大責任,以貫徹落實國務院文件為契機,推動農業機械化從主要作物的耕種收環節向植保、秸稈處理、烘干等全過程延伸,由糧食作物向棉油糖、果菜茶等經濟作物擴展,從種植業向養殖業、初加工業、設施農業等全面發展,由平原地區向丘陵山區進軍,為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機械化支撐。
三是要準確把握新時期推進農業機械化的新路徑。42號文提出“當前農業機械化和農機裝備產業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比較突出,特別是部分農機產品有效供給不足,農機農藝融合不夠,農機作業的基礎設施建設滯后等問題亟待解決”,要求著力推進農機農藝融合、機械化信息化融合、農機服務模式與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相適應、機械化生產與農田建設相適應,推動農業機械化轉型升級,走出一條中國特色農業機械化發展道路,這為我們新時期農業機械化發展指明了路徑、明確了抓手。我們應充分認識到,隨著農業生產進入到以農業機械化為引領的新階段,農業機械化的發展環境和需求結構深刻變化。機具技術供給,農田農藝配套,政策管理創新等方面“供不足需、供不適需”的矛盾日益突出。我們必須把握好農機化工作領域、對象、方式的深刻變化,更多地運用市場化、法治化、信息化方式,更多地加強與各個部門的協作合作,增強工作的精準性、協調性和有效性,去除農業機械化發展中的“痛點”“難點”“堵點”,釋放農業機械化發展空間、潛力、活力。
在農機農藝融合上,加快推動品種、種養方式、產后加工等方面“宜機化”,推進品種、栽培養殖和機械裝備集成配套,構建協調的機械化生產體系。在機械化信息化融合上,加快推進物聯網、大數據、移動互聯網、智能控制、衛星定位等信息技術在農機裝備、農機作業和管理服務上的應用,以信息化加速農業機械化轉型升級。在農機服務模式與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相適應上,支持家庭農場、農機服務組織、農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從事農機作業服務,促使機械化與規模經營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在機械化生產與農田建設相適應上,把適宜機械化作為農田建設等工作的重要目標,進一步明確田間道路、田塊長度寬度與平整度等“宜機化”要求,改善農機作業通行條件。
第三個問題,要扎實做好2019年農業機械化重點工作。2019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之年,是落實好國務院文件的起步之年。做好今年農業機械化各項工作,具有特殊重要意義。各級農機化主管部門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推動國務院文件落實落地為主線,以科技創新、機制創新和政策創新為動力,以推進“兩融、兩適”為路徑,著力推進農業機械化轉型升級,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機械化支撐。重點抓好以下五方面工作。一是要抓好文件宣貫。學習宣傳、貫徹落實好國務院文件是今年農業農村部門,特別是農機化系統工作的重中之重。各地農業農村部門要發揮好牽頭抓總的作用,積極推動省級政府出臺實施意見,建立省級農業機械化發展協調推進機制,加強戰略謀劃和工作指導,積極推進有關政策、重大工程專項和重點工作落實。各地農機化部門在這次機構改革中都回歸了農業農村大本營,要積極回應農業農村發展各方面對機械化的需求,與各有關方面主動溝通、相互配合,一起謀劃落實種養方式、品種選育、農田建設“宜機化”等要求,促進良種良法良地良機配套,圍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構建協調推進農業機械化轉型升級的大格局、大體系。
二是要抓好全程全面。深入實施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推進行動,加大薄弱環節機械化試驗示范和技術支持力度。推出100個左右基本實現全程機械化的示范縣和一批整體推進示范市。加快編制設施農業、畜牧養殖業機械化等發展規劃,開展水產養殖機械化發展研究,推動農業機械化由種植業向畜牧業、漁業、初加工業及設施農業延伸。積極推動實施丘陵山區“宜機化”農田改造,切實改善農機通行和作業條件,加快丘陵山區農業機械化發展。穩定實施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加大畜禽糞污處理、丘陵山區和特色產業適用農機裝備補貼支持力度,加快老舊農機的更新換代。要嚴格落實屬地責任,特別是不折不扣執行農財兩部相關規定,加強風險管控,提高有效性、安全性、便利性。同時,加大農機作業補助政策支持引導力度,全國完成深松深翻整地1.4億畝以上。
三是要抓好主體培育。壯大服務主體,認真落實扶持政策措施,推出一批典型范例,發揮農機合作社等新型主體在農業生產性服務業中的引擎作用。優化服務機制,引導鼓勵農機服務主體與家庭農場、種植大戶組建農業生產聯合體,探索實現農機互助、設備共享、互利共贏的有效方式,促進各類主體融合協同良性發展。創新服務業態,大力發展“互聯網+農機作業”“全程機械化+綜合農事服務”等新業態,為農戶提供“一站式”綜合服務。提升服務效率,加強新型農機服務人才隊伍建設,精心組織重要農時機械化生產活動,鼓勵農機服務主體通過跨區作業、訂單作業、生產托管等多種形式,提高作業效率和質量。
四是要抓好科技創新。建設全國農機化科技創新信息平臺,加快全程機械化科研基地建設,夯實農機化科技創新基礎。充分發揮專家組作用,開展產學研推用聯合攻關,引導品種選擇、農藝優化、農機研制、農機應用等方面同向而行,組織論證發布一批分品種、分區域的全程機械化解決方案。制定發布全國優勢特色農產品生產機械化技術與裝備需求目錄,引導各地和企業加大投入,研發推廣農民需要、適銷對路的各類農機。
五是要抓好公共服務。注重強化制度供給,健全技術標準、管理規范,完善統計、考評體系,引領保障農業機械化轉型升級各項工作的開展。貫徹落實新修訂的《農業機械試驗鑒定辦法》,修訂完善農機牌證管理制度,加強農機維修行業事中事后監管,在轉變服務方式、方便群眾辦事上取得實效,提升群眾滿意度。深入開展“平安農機”創建活動,提高農機事故應急處置能力,創建100個左右全國“平安農機”示范縣(市)。積極推進“互聯網+農機化技術推廣”建設,創新“田間日”等推廣新方式,提升推廣效果。發揮農機化系統的優勢,大力提升貧困地區農機化技術和裝備應用水平,助力農業產業扶貧和貧困地區脫貧攻堅。
**后,我再強調一下機構改革以后農機化系統自身建設問題。這次機構改革的一個重大部署就是組建農業農村部,統籌研究和組織實施“三農”工作戰略、規劃和政策,監督管理種植業、畜牧業、漁業、農墾、農業機械化等。農業機械化管理職能進一步穩定強化。農機化系統要自覺認清使命任務,切實增強履職盡責的意識能力,切實轉變觀念,轉變工作思路,轉變工作打法,加強政治建設、能力建設、作風建設、廉政建設,強化溝通協調、學習調研和政策研究,不斷提高做好農機化工作的本領,樹立為民、務實、清廉的良好政風行風,展現新面貌,創造新業績,作出新貢獻,發揮好“機械化部隊”的作用。
(本文為張桃林在2019年全國農業機械化工作會議中的講話摘編)
-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