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資訊> 今年春耕有啥不一樣?了解一下
今年春耕有啥不一樣?了解一下
今年是鄉村振興戰略的第一年,也是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農業提質增效、轉型升級關鍵之年。
今年春耕生產呈現出與往年不同的新氣象、新作為。
那么有哪些新氣象、新作為呢,快跟隨經濟日報記者一起去看看吧!
田里農機忙春耕很酷炫
眼下,正值春耕備耕,從南到北,廣袤鄉野,一派繁忙。在今年春耕生產中,“機器換人”已經成為春耕生產的主力,各地紛紛上演著“百萬農機鬧春耕”的景象。農機代替農民,讓種田變得更輕松,更高效。
4月19日,在江西崇仁縣桃源鄉西陂村田背村組,農田里拖拉機來回穿梭。80后女種糧大戶寧佇正熟練地駕駛著一臺紅色拖拉機在水田里“打田”。她和丈夫今年流轉了400多畝地種植水稻,耕地插秧全部實現了機械化作業。“以前一天人工插秧不到1畝地,現在機器一天可以輕松插秧20畝,效率可高了。”寧佇說。
農時不等人,農機作業大幅度提高了春耕生產的質量和效率。農業部預計,今春全國將投入大中型拖拉機、耕整機、工廠化育秧設備、高速插秧機、寬幅精量播種機等各類農機具2200萬臺(套),水稻、春玉米、春小麥、春大豆等糧油作物機耕率穩定在90%以上,機播率達到52%,同比提高兩個百分點。
在今年春耕生產中,拖拉機衛星導航作業、高速精量播種、插秧同步側深施肥、遙控飛行植保、殘膜回收等綠色高效智能裝備技術廣泛應用,為春耕增添了更多綠色和科技含量,讓今年的春耕更酷炫。4月20日,安徽宿州市埇橋區符離鎮昌乾農機合作社理事長武昌金正在組織農機手駕駛大型自走式植保機給小麥打藥。合作社今年種植3000小麥,耕、種、收、植保全部實行了機械化作業。植保是小麥全程機械化的一個薄弱環節,以前他們主要使用背負式植保機,不僅效率低,3000畝小麥至少需要一周時間,還容易引發農藥中毒等問題。3年前他們購買了大型植保機,3000畝地一天就完成了植保。合作社現有大大小小80多臺套農機具,很大一部分為大型智能化農機裝備。除了為合作社社員提供農機作業服務,他還每年組織農機手開展跨區機收作業。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二師二十九團的大型播種機開足馬力播種棉花。杜炳勛攝
小農生產機械化水平低一直制約我國農機化的發展。聯耕聯種、托管式、訂單式、租賃式、“滴滴農機”式等多種模式農機社會化服務的廣泛開展,讓小農戶應用機械化生產方式更便捷,**大限度提高春季農業生產規?;藴驶?,提升農業發展質量效益。4月20日,在吉林榆樹市,田豐機械種植專業合作社聯合社理事長陳卓正在組織農機手駕駛著大型拖拉機耕地,4月25日就要播種玉米了。今年合作社為402戶農戶提供“土地托管”服務,托管土地30450畝,為社員提供玉米生產全程機械化作業服務,大幅度提高農業效率,降低了農業生產成本。
農機手、農機經營管理人員、農機大戶和農機合作社帶頭人、骨干等組成的農機實用人才隊伍,是推動農業機械化全程全面發展的主體力量,也是鄉村振興的一支重要力量。農機大戶和農機合作社帶頭人,還是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重要組成部分。總部位于北京的大田農社,在全國開展農事托管服務,推行耕、種、植保、收獲、烘干全程機械化作業。目前在全國托管土地幾十萬畝,已經完成春耕服務面積10幾萬畝。大田農社總裁吳克銘說,通過推行農事托管服務,實現了土地連片的規?;洜I和農業生產全程農業機械化作業。通過農機化與信息化的深度融合,運用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打造天地一體化的數字農業管理,實現從耕地檔案、生產資料、農機作業、田間管理、烘干倉儲等農業產業鏈全程信息化管理。通過農事托管服務,還可以助力農業農村現代化,實現鄉村經濟規?;a業化、品牌化、生態化發展。
隨著農業生產“機器換人”步伐不斷加快,我國農業機械化快速發展。2017年全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超過66%,農機化經營服務總收入超過5500億元,我國已成為世界農機制造和使用第一大國。但是,不可否認的是,農業機械化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還比較突出。從作物上看,小麥水稻玉米三大主糧的綜合機械化水平較高,棉油糖等經濟作物的綜合機械化水平較低;從區域上看,北方平原地區的機械化水平較高,南方丘陵山區的機械化水平較低;從產業上看,種植業機械化水平較高,而畜牧業、漁業、農產品初加工、果菜茶、設施農業的機械化水平較低;從技術水平上看,小馬力、中低端機具多,大馬力、高品質機具少;單項應用的技術較多,技術集成配套應用剛剛起步。
農機化水平是農業農村現代化水平提高的顯著標志。各地還需要采取多種措施,推進農機實用人才隊伍建設,優化農機裝備結構,加快“機器換人”的節奏,推進農業機械化全程全面發展。
農資供應有保障創新服務受歡迎
難得的春雨,讓地里已經尺把高的麥苗昂頭挺立,痛快地迎接雨水的洗刷。4月中,正是春耕時節,河北省定州市淅淅瀝瀝的春雨下了大半天,麥田更顯得綠油油的。
“春雨貴如油,這場及時雨可是把旱情給解了,麥子能少澆一次水,一畝地能省30塊錢,再加上供銷社提供的測土配方以及耕種收打藥農機一條龍服務,今年肯定又是一個豐收年。”午飯后,河北定州市愛農農產品專業合作社的楊偉鋒和幾位農戶出來站在田邊高興地聊起今年的收成。
▲江西資溪縣高田鄉高田村馨田白茶制作基地,茶農晾曬春茶。吳志貴攝
與愛農合作社合作的是隸屬河北省農業生產資料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河北農資”)的中農豐安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公司總經理王書申告訴記者,2015年公司開始按照“豐安模式”給愛農合作社提供服務,具體包括種子農藥的統一配送、種植過程中的技術方案,還有不同農時安排專家進行技術指導,以及提供耕種收時的農機作業服務。“這場雨過后我們就要安排無人機噴打葉面肥,效率比人工高很多,一分鐘就能完成一畝地的工作,而且噴灑更均勻。”
4月14日,中農豐安定州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安排農用無人機為定州愛農農產品專業合作社的600畝麥田噴灑葉面肥。無人機工作效率較高,一分鐘能完成一畝地的噴灑任務。本報記者劉瑾攝
“以前用老模式,又費勁又費錢兒?,F在作為新型主體,享受套餐服務,豐安公司提供農資配送和先進的技術,統一打藥、收種、收購。這樣一畝地農資開支大約省150元,畝產提高300來斤,總的算下來,一畝地能增收350元左右。受益于‘豐安模式’,現在我們種地是省心、省力又省錢兒。”楊偉鋒把賬給記者算了算,盡管今年農資價格偏高,但大環境都高,物價都上漲,加上有套餐的優惠,大伙也都能接受。
“‘豐安模式’是我們2014年開始做的一個探索。”河北農資副總經理楊瑞生說,去冬今春,受產能壓縮、環保限產等多重因素影響,化肥、農藥市場出現了貨源偏緊、價格上揚的局面。為了積極應對新形勢,集團努力推進“農資服務+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模式,主動對接農資需求大戶,創新和優化農資供給,提供高質量產品供應,開展個性化、定制化、精準化、精致化農資綜合服務。同時,大力開展預約訂購、就廠直撥、商品直供、送貨下鄉等方式,努力降低采購成本和物流費用,確保以**優惠價格滿足供應。
同為定州市的種植大戶,流轉了1000多畝地的定州市鑫久農業機械服務有限公司總經理司占欣,對定州市供銷合作聯合社下屬的河北中倉化肥有限公司的農資服務也十分認可。“從2016年開始用他們的測土配方施有機肥,效果很明顯,基本能增產三分之一。這三年來,施肥量明顯小了,農資支出每畝也低了100多塊錢,大田作物不愛鬧病了,種植效益也上來了。”
對此,中倉化肥總經理趙紅衛告訴記者,農資價格年前上漲,現在有所回落,不過由于測土配方施肥能夠明顯減少化肥使用量,加上公司針對大型農場、合作社推出優惠服務,因此農資價格的波動對公司用戶影響并不大。目前我國土壤情況的變化,每年用肥6000多萬噸,造成土壤板結、鹽堿化,積極發展測土配方施肥,能夠減少肥料使用量,節省成本,缺什么補什么,缺多少補多少。目前,公司直接服務河北省內300多戶省級大型家庭農場、合作社。
隨著市場全面放開,農資經營形成了多元化主體、多渠道競爭的市場經營格局,但由于供銷社在農民中有著良好信譽,仍在河北省農資經營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河北省供銷合作總社發展改革處處長胡仲波表示,現在河北省供銷合作總社化肥供應量占整個河北社會化肥供應總量40%左右,農藥占省內總量20%左右,種子農膜農機具占省內總量10%左右。
“為了確保春耕期間農資供應,總社專門發了保障農資供應和價格穩定的通知。要求保質量、保供應還要創新服務。”胡仲波介紹說,總社為了督促落實,三月底專門安排若干個工作組下去督察。從銷售點上看,臺賬齊全,有帳可查,從進貨渠道看,大都是知名廠家,質量可控??傮w看,農資供應的價格基本穩定、貨源充足,結構比較合理。
節水灌溉:讓耕地不再喊渴
又是一年春耕忙。剛剛澆完500畝麥田的吳鳳明看著田野里滿眼青綠的麥苗,笑顏逐開,一身輕松。讓吳鳳明覺得灌溉變輕松的是他身旁的智能整體井臺,“現在有了這個‘高科技’,在電卡里充好錢,到地里的井臺上刷下電卡,就自動澆水,四五天就能澆完100畝地。”
吳鳳明是河北省固安縣東灣鄉大辛莊西村的種糧大戶,從2012年開始在村里流轉土地,如今累計已經流轉了700畝,500畝種植小麥,200畝種植蔬菜。跟固安的所有種糧戶一樣,往年**令吳鳳明頭疼的就是給莊稼澆水。
“過去澆地都是靠土壟溝,大水漫灌。”吳鳳明告訴記者,一季作物一般要澆3-4水,按照以前人工漫灌來算,一個人一天干滿12小時**多澆5畝地,平水年一畝麥地耗水也得200方左右,再算上施肥、打藥,人工費一天還得兩三百元,費水費電費人工不說,畝產效益也有限。于是一些農民只澆“救命水”,不澆“增產水”,甚至不少人放棄了種麥。
人的命脈在于田,田的命脈在于水。全國水資源綜合規劃成果顯示,全國多年平均缺水量為536億立方米,其中農業缺水約300億立方米,工程性、資源性、水質性、管理性缺水并存。特別是北方地區缺水嚴重,農業用水面臨的挑戰更大。盡管農業用水量占全社會用水總量的比例在下降,但農業仍是第一用水大戶,在河北,小麥灌溉又是農業用水的大戶。
“每畝小麥一季需澆水250至300立方米。”中國工程院院士、小麥栽培學家于振文說,我國小麥生育期主要在冬春雨水較少的季節,需澆水補墑滿足生長需要。黃淮北部和華北地區水資源缺乏,除引黃灌溉以外,其他地區多靠抽取地下水澆麥,尤其是華北地區井越打越深,不僅增加生產成本,而且因超采形成了地下漏斗區。
針對水資源短缺、地下水位連年下降的問題,近年來,河北大力推廣應用以低壓管灌、噴灌、微灌為代表的高效節水灌溉技術,節水增糧效益顯著。“農田灌溉智能管理系統能充分保證作物生長用水,**大限度地實現節水效果,還能有效預防土壤板結。”固安縣水務局農水股股長宋洋洋介紹說,截至去年底,全縣共發展節水灌溉面積54.3萬畝,占有效灌溉耕地面積的83%。
目前,全國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為0.542,這意味著每使用1立方米的水資源,有0.542立方米被農作物吸收利用,與發達國家0.7以上的利用系數還有差距。“糧食生產,關鍵在水。如果不是解決了灌溉問題,吳鳳明不敢流轉幾百畝土地。”固安縣農業開發辦公室副主任尹艷軍介紹說,農田灌溉智能管理系統包括噴灌機和智能整體井臺,“和以往的大水漫灌不同,如今水肥一體化,澆水的同時順帶施肥,不僅用水節約了一半以上,用肥也省了一半,畝產均過千斤。”
農業生產方式正因水而變。國家不斷完善農田水利設施體系,去年新增高效節水灌溉面積2165萬畝,超額實現政府工作報告確定的2000萬畝的年度目標。截至2017年底,全國農田有效灌溉面積10.2億畝,其中3.12億畝實現了高效節水。越來越多的耕地正告別傳統大水漫灌,灌溉在由“澆地”轉向“澆作物”,高效節水加快由經濟作物向大田作物推廣。水利部有關負責人表示,5年來,糧食產量連續穩定在1.2萬億斤以上,農業用水總量卻沒有增加,主要是靠提高水分利用效率來實現的。
據介紹,5年來,國家大力開展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發展有效灌溉面積8300多萬畝,新增高效節水灌溉面積1億多畝。今年,有關部門將夯實“三農”工作的水利基礎,深入開展冬春農田水利建設,因地制宜搞好田間渠系配套、“五小水利”工程建設、河塘清淤整治。加快高效節水灌溉工程建設、大型灌區續建配套和節水改造。預計到2020年,基本完成434處大型灌區和2157處重點中型灌區節水改造。屆時,全國高效節水灌溉面積占有效灌溉面積的比例提高至30%以上,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達到0.55以上。
新聞深一度:
春耕,播撒春天的希望
一年之計在于春。春耕生產是關系全年農業生產的第一仗。民以食為天,農為邦之本。農業作為國民經濟基礎,在新時代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中繼續發揮著“定海神針”的作用。不誤農時抓好春耕生產,對于奪取今年糧食和農業豐收、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鄉村振興,為經濟社會發展大局提供有力支撐至關重要。抓好小麥和油菜的田間管理,全年農業生產就能實現“開門紅”,農民收入增加就有好基礎。春播是全年農業生產的大頭,占全年農作物播種面積的近50%,也是安排茬口、調整結構任務**重的一季。抓好春播,糧食穩定就有基礎,調整結構就主動。
今年是鄉村振興戰略的第一年,也是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農業提質增效、轉型升級關鍵之年。今年春耕生產呈現出與往年不同的新氣象、新作為。受到消費結構升級、糧食收購政策調整、質量興農戰略等因素的影響,農業結構持續優化。農機化水平不斷提高,農機裝備在搶抓農時、加快耕整進度,提高播種質量、科學進行田間管理方面發揮著主力軍的作用,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降低了農業生產成本。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提檔升級,灌溉技術不斷進步,逐步扭轉了農業“靠天吃飯”的局面。春耕生產是用種、用肥、用藥高峰期。各地克服化肥等農資價格大幅上漲帶來的不利影響,搞好種子、化肥、農藥、農膜、柴油等物資儲備和調運,保證了春耕生產的需要。
四月,是農民播撒希望的時節。做好春耕生產,方不負四月的好春光。當前春耕生產還面臨著結構調整難度大、農業生產資料價格居高難下、農村勞動力嚴重不足、龍頭企業帶動能力弱等問題,需要多部門協調作戰,針對存在的問題,努力克服困難,狠抓薄弱環節,努力打贏春耕生產這場戰役,為全年糧食生產和農業生產贏得主動權,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實現鄉村振興做出新的貢獻。
-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