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資訊> 中央發話:農民要是不增收,改革就是不成功!
中央發話:農民要是不增收,改革就是不成功!
2018年稻谷**低收購價已經公布,是三年來下調幅度**大的一年,這讓很多稻農朋友朋友都蒙了。大家都知道要調價,但是沒想到會調減這么多,那咱們稻農種稻會不會虧本?
就這個問題,人民日報做出回應:
市場定價、價補分離,促進減存量、抑增量;糧價由“托市”變“托底”,給農民吃下“定心丸”,保障種糧不虧本
至于為什么調價,可從兩個方面分析:
政策上,糧食**低收購價自2004年實施以來,農民種糧的積極性不斷增加,糧食產量不斷提高。而且收購價格都以托市價格為主,不能真實反映市場價格和供求關系,這也造成國內外糧價倒掛,庫存大、進口大的問題,下游加工產業舉步維艱。企業沒賬算,農民難增收,這樣靠政策托起來的價格對企業和農民都沒好處,注定不可持續。
市場上,現在人們不僅要吃飽,更要吃好、吃得放心,需求升級了,有效供給跟不上,糧食主要矛盾已由總量不足轉變為結構性矛盾,階段性供過于求和供給不足并存。而糧價、補貼接近“天花板”,資源環境又遇“緊箍咒”,糧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刻不容緩。
所以說,這次下調保護價的目的是減存量、抑增量,讓糧價逐步回歸市場。同時,糧價由“托市價”變“托底價”,給農民吃下“定心丸”,保障種糧不虧本。但是大家要明白,這個“托底價”不是市場價,畢竟眼下市場上有優質稻谷價格堅挺,這也就傳遞了一個信號,那就是未來稻谷市場質量也成為了一個重要的衡量標準,在未來想要賺錢,一定要把握住這一點。
也有一些稻農朋友會問,這么大幅度的下調保護價就不怕“谷賤傷農”?從玉米的這兩年的供給側改革來看,大家可以放心?,F在的玉米已經煥發出新的生機,不止農民的收益穩了,加工企業也活過來了。
所以說,這次稻谷調價是糧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當務之急。這既是一場全方位的生產力調整,也是一次深刻的生產關系變革;既要考慮量的平衡,也要實現質的提升和可持續健康發展。那么,結構怎么調?
首先,第一點肯定是保證農民增收。改革成不成功,不僅要看供給體系是否得到了優化,關鍵是看農民是不是得到了實惠,這是根本目標。所以說改革一定要把握好力度和節奏,逐步實現市場定價,要防止糧食價格大幅變動,特別是大幅度下降。一定要穩住農民收入,確保不發生“賣糧難”,不讓老百姓吃虧。
第二點,就是糧食安全問題。糧食多點少點是技術性問題,但糧食安全是戰略性問題。13億多人的吃飯問題始終是頭等大事,無論什么時候都要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新時代保護糧食產能,要加快推進向提質導向轉變,建設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構建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續的糧食安全保障體系。
第三點,就是堅持市場化方向。調優結構,消除無效供給,增加有效供給,拓展高端供給。進一步完善政策的精準性,以優糧優價導向,引導農民盯著市場種、跟著需求走,產得優、賣得好,讓種糧成為有賺頭的產業。
-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