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資訊> 尚書旗:機械化讓花生收種“挺直腰桿”
尚書旗:機械化讓花生收種“挺直腰桿”
作為我國重要的經濟及油料作物,花生在遼寧、山東、河北、河南等地廣泛種植,目前種植面積達7800萬畝,產量居全球首位。花生播種與收獲兩大環節的機械化水平,直接影響產業穩定與發展。而以花生為代表的根莖類生產機械,是農業機械化中的“硬骨頭”。
在2017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由青島農業大學作為第一完成單位、青島農業大學機電工程學院院長尚書旗教授作為第一完成人主持完成的“花生機械化播種與收獲關鍵技術及裝備”項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土中之果”不再勞民費時
每年秋天是花生收獲的季節,30年前,農民朋友扛著鋤頭去刨花生,至少要兩人一組,前面一個刨的,后面一個收的。沒有人覺得這有什么不對。誰讓花生長地里?一輩輩的人不都這么收嘛!
上世紀90年代,從事農業機械研究的青島農業大學尚書旗,開始將目光瞄準花生播種和收獲機械研發。在所有作物里,以花生為代表的根莖類作物,一直被認為是機械化的難題——它們長在土里,看不見摸不著,不容易實現機械化。而花生,又可以說是難題中的難題。
“花生土中結果,土中取果,機械化收獲要經歷果土分離、果秧分離、果雜分離三個階段,難就難在這里。”尚書旗告訴記者,不僅機械收獲,花生機械播種也是難題:“花生種子,白色的內仁外面包裹著一層紅色膜,也叫紅衣,這層薄膜極為脆弱,用手輕輕一摳,花生芽就損傷了,就不能播種了。所以,花生播種機需要解決的問題,除了精密高效播種,還得非常好地保護花生種子的胚芽。”
既然如此,為什么選擇花生?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播種與收獲兩大環節的機械化水平,直接影響花生產業的穩定與發展。但其技術理論匱乏、核心技術缺失,導致機具裝備發展嚴重滯后,成為制約我國花生產業發展的主要瓶頸。”尚書旗說。
憑借著一股“鉆牛角尖”的韌勁兒,作為國內根莖類作物生產機械化技術研發的提出者、實施者和推動者,尚書旗帶著自己的團隊向著**難的農機領域進發,并且一戰就是30年。從花生播種機、收獲機,到根莖類作物生產機械,再到作物育種機械裝備……如今,團隊創造了我國花生機械領域90%以上的首創裝備,共研發、生產、推廣了4代花生播種機械和6代花生收獲機械。
“我們目前**好的花生聯合播種機械,可以實現起壟、開溝、噴灑除草劑、鋪設滴灌帶、播種、施肥、展膜、覆膜、壓膜、膜上苗帶覆土等10道工序一次性完成;**好的花生聯合收獲機,集花生挖掘、夾持、輸送、秧蔓—果根分離、秧蔓裝袋(打捆)功能于一體,能夠實現花生秧蔓的綜合利用價值。”尚書旗說,團隊項目總體技術國際先進,核心技術國際領先水平。
“超人團隊”為科研精神提氣
面對鮮花和掌聲,尚書旗教授總是重復一句話——“我只是榮譽的載體”。今天,尚書旗早已經成為國家根莖類作物機械的“領頭雁”。榮譽背后,有他瞄準目標決不放棄的堅定,更有他多年來殫心竭慮的付出。多年來,他的日程表中沒有周末、節假日,由于忙工作不著家,尚書旗教授沒少被夫人嘮叨,連夫人嘮叨他的話,都已經成為團隊公開的笑談——“早些年忙工作,家就是旅館;這幾年連旅館都算不上了,已經升格為鐘點房了!”
“領頭雁”再好,也離不開身后同樣堅定、齊心的雁群。優異成就的取得,也源于團隊強大的協作能力和高標準、高效率、高水平的工作狀態。今年1月,尚書旗教授團隊被教育部認定為首批“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朋友跟我開玩笑,說我們和‘超人’沒有區別!”
撬動農業機械化的“齒輪”
如今,尚書旗教授團隊擁有根莖類作物生產裝備、現代種業生產裝備兩大現代農業生產裝備研發核心優勢,同時已經拓展出果園機械化生產裝備、芝麻機械化生產裝備、中藥材機械化生產裝備三個延伸特色。“我們在花生、馬鈴薯、大蒜、胡蘿卜、甜菜等根莖類作物生產裝備和種業生產裝備上有新的突破和研究進展,要為國家科技事業發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尚書旗教授團隊證明,搞科研必須要有明確的理想信念,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和頑強拼搏的毅力;有幾十年如一日地從事科研工作的韌性;要團結協作,積極聯合校內外、國內外創新力量,有效聚集創新要素和資源,形成協同創新的新優勢。”青島農業大學黨委書記李寶篤說。
尚書旗說,自己是農家長大的孩子,深深地懂得中國農業機械化對農業、農村和農民的意義。獲獎當然高興,但**開心的事兒,還是開車經過花生地邊,看到有農民正在地里用自己研發的機器,過去聊幾句。
“有時候我就問,你這個機器用著怎么樣啊?有什么不順手的地方?”每當聽到老鄉說“好用”,他就有一種油然而生的成就感、自豪感。
-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