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資訊> 荊門市開展棉花全程機械化試驗示范略記
荊門市開展棉花全程機械化試驗示范略記
從2014年起,湖北省荊門市依托院士專家工作站開展棉花全程機械化試驗示范,經過4年的努力,荊門市已經在品種、管理技術、機收等方面取得了階段性成果,該成果可使長江流域棉農從繁重的播種、采收中解脫出來。
2017年11月3日,前期的陰雨使土壤非常濕潤,路邊的野草上還能看見滾動的露珠。
沙洋縣馬良鎮北港村棉花全程機械化試驗基地里,一顆顆棉桃吐出雪白的棉絮。遠遠看去,棉花地里一片雪白。
走近,只見一臺采棉機在田里來回穿梭,雪白的棉花瞬間從棉梗上卷進機器,很快,采棉機的集棉箱里就能看見飛舞的棉花絮,讓前來參觀的人和當地棉農看后連連感嘆:技術又有了進步,效果確實比前幾年好多了。
以前,水稻、油菜、棉花是荊門市農民種植的主要農作物。可是隨著生產成本上升、種棉效益下降、環境負擔加重等現實的挑戰,種植棉花的農民越來越少。
“我們這里水稻、小麥、油菜全程機械化已發展成熟,唯獨棉花全程機械化一直未能突破。主要是現有的采棉機不適用目前長江中下游地區種植的高稈棉花。”荊門市農科院副院長周家華說。
2014年,為了實現棉花全程機械化,荊門(中國農谷)農科院與荊門市農機局依托喻樹迅院士工作站、陳學庚院士工作站專家團隊建立了100畝棉花全程機械化試驗基地,積極開展棉花生產全程機械化的科研與推廣。
當時選取了“華棉08—3109”和“中915”等植株矮小的品種,但由于管理經驗不足,等到采收時,農技人員發現,棉花植株過高,采棉機采收時,不能把頂端的棉桃全部采收到。
“**理想的高度應該是85厘米—110厘米。”周家華說,長江流域相比新疆等地,氣候屬于高溫高濕,傳統棉花株型較高,多層結桃不利于機械采收,機采棉品種應以株型緊湊、結鈴集中、吐絮暢、后發性強、易脫葉、品質較好的早熟短季棉為標準,應選擇適宜荊門區域的耐高溫、耐低溫品種種植。
在中國農科院棉花研究所、湖北省農科院以及華中農業大學的專家指導下,荊門市農科院在基地開展了機采棉棉花品種篩選試驗。4年里,從**初的26個品種中初步選出了7個品種。
除了品種篩選,耕整、播種、施肥、植保、排澇等管理過程機械化也需要試驗。2017年,荊門市農科院采用了一種全新的“低耗高效”夏直播技術種植棉花。
“5月底6月初望墑播種,比常規種植推遲約50天。播種時用機械直播。”周家華說,按照目前減肥減藥的要求,在肥料使用上,不施底肥,僅在7月中旬棉花開花時施一次肥,用量是常規的1/3。采用“低耗高效”夏直播技術種植,棉花的生長期比常規種植少2個月,病蟲害防治次數也大幅度減少。
在生產試驗中,荊門市農科院專家還對棉花播種密度也做了大量的試驗。**初密度控制在6000株/畝—10000株/畝,是傳統密度的3倍以上。去年,根據收割需要,專家們采用了65+10厘米的方式,一壟種植兩行,密度可達9000株/畝。今年,又在此基礎上進行了微調。
品種、種植技術逐步向適合機械作業調整。機械也在向適合長江中下游地區棉花田作業上調整。“在機械播種方面,通過多次篩選,我們確定了一種新疆建設兵團采用的播種機,條播密植。”荊門市農用航空站副站長喬鳳生說。
在機械耕整、機械植保方面,主要采用無人機,包括用小型微耕機進行田間植保。在機械采收方面,由原來剛開始的單行采棉機到攪龍式的采棉機,再到現在的摘錠式采棉機,荊門市農機局根據收割效果進行了多次選型。**后確定了摘錠式采棉機。
作為北港村棉花全程機械化試驗基地的田主,鄧士雄對這幾年的試驗成果也很滿意。
“這兩年都是災年,按往常的話,應該是沒什么收成。去年受災這么嚴重,市農業局測產270公斤。實際收回去的產量也有218公斤。”鄧士雄表示,目前選的品種生育期短,省工省力,可以節省人工70%左右。
“農業試驗需要多年、反復地試驗,才能有成果。目前,棉花全程機械化試驗還只是一項技術儲備。”周家華說,盡管現在由于國家調控,農民種棉積極性大大降低,但只要棉花全程機械化試驗成功,在國家需要棉花的時候,該項技術就能迅速推廣,使棉花產業得到發展。
-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