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資訊> 馬鈴薯主糧化大商機下 馬鈴薯種植機械將迎來黃金發展期
馬鈴薯主糧化大商機下 馬鈴薯種植機械將迎來黃金發展期
農業部和發改委計劃未來5年要調減333.33hm2(25000畝)玉米種植面積,樂觀的看,調減下來的農田將絕大多數會種植馬鈴薯,再加之要吸引農戶種植,國家也將會出臺相應的配套政策,比如農機補貼政策對馬鈴薯專用設備進行傾斜補貼等,近幾年農機市場的榮衰無不是政策有形大手的杰作,比如玉米收獲機、插秧機和烘干機,相信農機行業下一個風口將是馬鈴薯種植全程機械化產品,尤其是播種機和收獲機。
資料圖
前幾天去河北和河南調研,發現當地市場玉米收購價格只有1.2元/kg和1.4元/kg。據當地種植戶介紹說,如果收購價低于2.0元/kg,大多數種植戶將賠錢,而從2015年新玉米上市之后,行情就沒有超過2.0元/kg,從當前看還沒有漲價的跡象。
現在北方馬上要開始春播了,但2015年收獲的玉米大多數沒有出售,許多農民干脆就讓玉米棒堆在院子里,連脫粒都懶的脫,很明顯2016年大多數用戶將不會種玉米了。政策層面也幾乎都是負面的消息,農業部已經明確表示2016年要調減66.67萬hm2(1000萬畝)的玉米種植,尤其是“鐮刀彎”地區將是重點壓縮地區。很明顯,玉米種植面積的減少,農民種植積極性降到冰點之后,2016年玉米收獲機行業將不會太好,持續多年的火爆行情有可能將會戛然而止,那些只生產玉米收獲機,產品結構單一的企業恐怕2016年的日子不會好過。
“鐮刀彎”地區是中國玉米主產區,常年種植面積超過0.1億hm2(1.5億畝),約占國內種植面積的1/3強,這么大的面積不種玉米該種什么呢?種小麥收益太低,再加之小麥粉在日常食用中消費量穩中有降,而小麥粉做飼料成本高,肉蛋產出率低,所以需求有限,農民也沒有積極性擴大種植,“鐮刀彎”地區是北方旱作區,大面積種植水稻可能性更低,何況“鐮刀彎”地區一些地區海拔高,積溫少,并不適合種植水稻,再加之水資源不足更是要命。
那么到底用什么替代玉米呢?其實農業部早已經給出了答案,那就是馬鈴薯。
2016年2月初,農業部發布了《關于推進馬鈴薯產業開發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指出,馬鈴薯作為適應性廣的作物和市場潛力大的產品,是新一輪種植結構調整特別是“鐮刀彎”地區玉米結構調整理想的替代物之一。
據權威機構數據,正常年景,北方地區馬鈴薯收益是玉米的2倍,胡麻的4倍,華北地區一季馬鈴薯還高于小麥玉米兩茬作物收益,而與玉米相比,馬鈴薯地面植株要低矮的多,水分蒸發要比玉米少的多,所以需要更少的水分,這對北方旱作區來說,無疑優勢更為明顯,所以用土豆替代玉米是“鐮刀彎”地區理想的選擇。
同時從經濟性考慮,農戶也更愿意種植,這也預示著馬鈴薯種植全程所需的機械的春天到來了。
馬鈴薯種植到底需要什么樣的農機產品?我們這個農機行業大多數的廠家又能干什么呢?筆者認為,做為一種傳統的農作物,馬鈴薯種植并不神秘,也不復雜,所謂全程機械化,無非就是種子培育、種前土地整理、播種、田間管理、收獲和收獲后加工,而種子培育和收獲后加工基本上不是傳統農機行業的范疇,目前絕大多數農機企業并不擅長,對于搞玉米收獲機的企業來說更是隔了幾道山。
那么,剩下能做的產品就只有土地整理、播種、田間管理和收獲了。從產品通用性看,馬鈴薯種床處理與田間管理與小麥、玉米、大蒜和油菜等作物沒有多大的區別,顯然,播種和收獲環節就是馬鈴薯種植特殊性所在了。
情況確實如此,因為是塊莖類作物,馬鈴薯播種機和收獲機與傳統糧食作物大相徑庭,種小麥和玉米的播種機種不了馬鈴薯,而收馬鈴薯的收獲機也收不了小麥和玉米,所以說,要抓住馬鈴薯主糧化的大商機,就不要太花心思在通用性的機器了,抓住馬鈴薯種植特有裝備才是抓到了“牛鼻子”。
-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