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資訊> 農藝主動靠攏農機 刺激農機行業發展
農藝主動靠攏農機 刺激農機行業發展
原標題:農作物高產豐產捷報頻傳的背后——農藝向農機“示好”呈現“鯰魚效應”
苑高升/制圖
7月20日,一條來自“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消息吸引了農機業內眼球:在廣東省梅州興寧市新陂鎮新金村超級稻測產現場,袁隆平親自選育的超級稻新組合實割畝產832.1kg(干谷),通過中國工程院院士羅錫文率領的專家組測產驗收,打破雙季早稻產量世界紀錄。類似的消息,以往只在農藝圈刷屏,這次因為項目組采取“超級稻+強源活庫優米技術+缽苗機插秧+機械化病蟲綠色防控”技術模式,迅速引起農機行業關注,成為農機農藝融合促進農作物高產的一個標志性事件。業內人士分析,農作物高產豐產背后,彰顯出農藝向農機主動靠攏的可喜現象,農機農藝融合取得了實質性突破。
農藝“示好”農機的項目越來越多
仔細分析“華南雙季超級稻年畝產三千斤全程機械化綠色高效模式攻關”項目,在其中的技術攻關模式中,“超級稻壯秧劑”大棚溫室缽體培育壯秧、缽苗插秧機移栽、好氣灌溉和機械化病蟲害防統治尤其引人注目。
羅錫文表示,該技術攻關模式是一項良種、良法和良機相結合的新型水稻全程機械化綠色超高產高效模式,對于提高目前水稻機械化栽培技術水平和促進超級稻超高產、高品質和高效益具有顯著的效果,具有廣闊的推廣應用前景。
農藝主動靠攏農機在超級稻上取得重大突破,在其他作物上也是碩果累累。今年5月,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油菜育種專家董振生研究員率領的專家團隊歷時8年培育出具有產量高、含油量高、抗倒、抗病性強和適宜機械化收割等5大特點的“陜油28”新品種,成為陜西省審定的第一個適宜全程機械化生產的專用油菜新品種。此外,專家團隊在品種選育的同時,還開展了“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藝結合”技術的集成研究與示范,形成了集品種、播種方式、草害控制、機械收獲于一體的配套技術,并在不同生態區進行油菜全程機械化生產技術多點示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今年3月,由山西省農科院高粱研究所研究員張福耀主持培育的“汾酒粱1號”釀造高粱新品種,通過山西省品種委員會的審定。至此,該所已培育成功6個適宜機械化栽培的釀造高粱新品種,這些品種不僅具有高淀粉、耐密植、抗病抗倒伏等特點,而且適宜機械化栽培,對徹底改變我國高粱傳統栽培模式具有重要意義。為實現農機農藝融合,提高高粱生產全過程的機械化水平,該所科研人員還針對生產實際,配套研發成功了高粱單粒播種機,實現了高粱單粒點播不間苗,農民再也不用因種植高粱費時費工犯愁了。
此外,在玉米、棉花、大豆、馬鈴薯等諸多農藝項目上,一批適應農機的農藝成果如雨后春筍,破殼而出,在今年呈現出“集中爆發”態勢。
可喜的變化來自哪里?
隨著農機農藝融合的不斷推進,細心的人可能會發現一個現象:項目攻關的時候,農藝專家考慮適應農機的情形越來越明顯了;企業考察的時候,農機專家討論產品,農藝專家在旁邊頻頻點頭。農機專業會議召開的時候,越來越多的農藝專家在會上侃侃而談;農業合作社提供服務的時候,農機作業往往成為其中的重要環節。
為什么之前農藝對農機不屑甚至鄙視的情形在悄然變化,而且向農機“示好”的砝碼越來越重?時代變化和現實之需是關鍵因素。過去,農業生產力低下,農機處于起步階段,農機處于從屬地位。隨著我國對農機化的逐步重視,尤其是購機補貼政策的實施,農機總量增加,農機化程度不斷提高,兩者矛盾逐漸顯現并相互協調。農業發展到今天,形勢發生急劇變化,土地流轉、農機作業的高效率、農機對人工替代性和穩產增產等,在無數農藝師心里激起陣陣波瀾,尤其是很多項目沒有機械化就無法開展更是形成“倒逼”,不得不把農藝適應農機、農機農藝融合貫穿于農業生產的頂層設計和理論研究中。
如此帶來的一個可喜變化就是:農藝項目在實施中更多考慮能否適合農機的要求大面積推廣,能否進行機械化作業,而不只是強調“高產、優質”的理論概念獨自“作秀”。同時,農機的科研和使用更加注重與先進農藝的有機結合,提高農機的科技含量,進一步考慮到種子、農藥、化肥和植保等與農機的匹配。
同時,近年來國家對農機農藝融合的高度重視也是催生變化的重要誘因。2014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要求主攻機插秧、機采棉、甘蔗機收等薄弱環節,實現作物品種、栽培技術和機械裝備的集成配套;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要求加快農業科技創新,在生物育種、智能農業、農機裝備、生態環保等領域取得重大突破;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更是強調培育和推廣適應機械化生產、優質高產多抗廣適新品種,加快主要糧食作物新一輪品種更新換代。
在今年農業部發布的《全國種植業結構調整規劃(2016-2020年)》中,明確提出全面推進良種重大科研聯合攻關,創新育種方法和技術,改良育種材料,加快培育和推廣一批高產優質多抗適宜機收的突破性新品種,加快主要糧食作物新一輪品種更新換代。《規劃》處處體現出需要種植業對農機的適應性,比如,要求大力推廣適合籽粒機收玉米品種,集成配套以機械收割等為主的糖料節本增效技術,加快選育推廣生育期短、宜機收的油菜品種等。
農藝專家集體點贊農機
以往,受困于農機與農藝融合不足,我國的超級雜交水稻在種植、栽培到收獲、烘干等糧食生產環節無法**大程度發揮超級稻良種的效力,但隨著機械化的切入,雙季早稻產量創世界紀錄,證明了農機農藝融合是豐產高產的**佳“利器”。
對此,作為“農藝大師”的袁隆平也情不自禁夸贊農機:“農業現代化首先要農業機械化,把機械化與超高產結合,是農業以后的發展方向,期待進一步提升農機農藝融合水平,助力高產豐收。”
在玉米育種領域,癡心育種半個世紀,培育出國家和省級玉米新品種12個,被譽為“人民的育種家”的玉米育種專家、河南鶴壁市農科院院長程相文在榮獲“種業十大功勛人物”時動情地說:“種業的核心競爭力是種質資源,構建現代化育種體系,培育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品種,就是要向機械化邁進,也就是適宜機械化收獲品種的培育。”
“通過高產、多抗、適宜機械化生產等新品種選育,以品種轉變生產方式,可以有效解決食用豆勞動力資源投入多、生產成本高、生產效率低等問題。目前,我國自主選育的多抗專用、宜機械化食用豆已在多地推廣。”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國家食用豆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程須珍如是表示。
老一輩的農藝大師通過幾十年的沉淀,讓農機農藝融合的理念根植于心。年輕的農藝人士也逐步意識到農藝適應農機的重要性。80后育種專家、榮獲“2015中國種業風云榜年度育種家”的魏巍對此侃侃而談:“2007年我提出機械化收獲籽粒概念時,有反對聲音,有質疑目光,但自己堅持了下來。七年堅持有了回報,我選育的玉米品種實現了機械化收獲籽粒,也在整個種子行業掀起了玉米機械化籽粒收的品種變革浪潮。”
事實證明,從重農藝輕農機的心理作祟,到農機農藝適應誰的觀點爭論,再到適應農機是農藝生命力的觀念革新,觀點和思維的碰撞和變化,折射出農機在全農業產業鏈、農業體系及現代農業發展中越來越重要的價值和地位。
- 游客發布于2016-08-01 09:43農藝就應該適應農機,重農藝輕農機那是小農經濟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