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資訊> 殘留地膜市場化回收 把白色污染“治”成增收門道
殘留地膜市場化回收 把白色污染“治”成增收門道
原標題:建立回收體系、限定地膜厚度、研制新型回收機械,寧夏走出一條殘留地膜市場化回收路徑——把白色污染“治”成增收門道
經過30多年的發展和應用,地膜覆蓋已成為我國西北地區**重要的栽培技術,對于保障作物增產和反季節種植起到了關鍵作用,而地膜殘留所造成的白色污染問題卻越來越嚴重。近年來,寧夏回族自治區努力探索構建殘膜回收的新機制,以期在消減農業面源污染的同時實現農田清潔、資源循環利用和農業可持續發展。
1FMJQ-120型風力除雜式殘膜回收機
1MFJ-150型殘膜回收機
1FML-130型伸縮桿齒式殘膜回收機
2014年初,寧夏回族自治區啟動了農用殘膜污染專項整治行動,經過兩年多的治理初步實現了“三有三無”的整治目標。三有:有回收網點,有加工企業,有回收作業公司或合作組織;三無:田間、地頭無裸露殘膜,村莊、道路、林帶無飄掛殘膜,無隨意焚燒、填埋二次污染。據測算,通過廣泛開展地膜覆蓋和殘膜回收,農作物普遍增產30%~40%,環境污染程度降低60%~70%,農戶交售殘膜每噸還能增收1000元,起到了增產增收和環境保護的雙重效應。
頂層設計 構筑殘膜回收立體網絡
寧夏農作物地膜覆蓋面積每年在200萬畝左右,使用農膜1.6萬噸。2014年,回收殘膜面積117萬畝、9560.5噸,加工塑料顆粒2275噸,回收率達到80%。2015年,回收殘膜面積180萬畝、17884.8噸,加工塑料顆粒3022.2噸,回收率達到90%。“地膜綜合利用和污染治理是一項系統工程,影響因素多、涉及面廣、資金投入多,沒有政府力量的推動,不會取得這么好的效果。”寧夏農機局局長虞景龍說。
寧夏按照“覆膜與回收掛鉤、回收與利用兼顧”的原則,將農用殘膜回收利用納入政府目標考核內容。圍繞“源頭控制、殘膜回收、殘膜交售、殘膜加工利用和殘膜無害化處理”的關健環節,建立指標約束機制,覆膜面積與用膜量、回收殘膜面積與殘膜收集量、殘膜交售量與加工量三個指標相互印證。這成為寧夏殘膜回收機制運行的基石,保證了回收統計數據的真實性。
“農用殘膜回收網點建設是回收工作的關鍵。”虞景龍說,我們將回收網點與新農村建設試點和農村清潔工程項目建設結合起來,進行統籌規劃,根據農用地膜使用及污染情況,合理布局、扶持建立一批廢舊農膜回收加工企業,帶動周邊地區廢舊農用地膜及廢舊塑料制品的回收利用。結合農業合作組織建設,依托農機大戶、農機合作社,組建農用殘膜回收作業服務隊,開展農用殘膜回收作業服務,安排殘膜回收作業補貼。
為保證殘膜回收和利用工作落到實處,寧夏實行領導包片、技術人員包點的行政、技術“雙向”責任制,每個鄉鎮確定了1名農機中心領導和1~2名技術員負責,抓技術培訓、物資配套、殘膜回收和入戶指導、跟蹤服務等工作,為農民提供全過程的技術指導與服務。
目前,寧夏共建成217個殘膜回收網點,29個殘膜加工企業,組建86個機械回收隊,引進研發回收機械1260臺。
專項補貼 撬動殘膜回收市場化運行
“人工撿拾、機械撿拾、網點回收、企業加工相互支撐,政府、農民、企業、社會組織共同參與的‘四位一體’地膜回收利用體系中,財政項目補貼是杠桿,對撬動各地、各方的積極性至關重要。”寧夏農機化技術推廣站副站長萬平說。
寧夏按照“政府推動、企業帶動、市場驅動、農戶參與”的原則,每年安排農用殘膜污染防治專項資金3000萬元,切塊下達中南部各縣(區),重點支持農用殘膜回收再利用建廠補助、回收補貼、網點建設、技術研發、技術推廣等;對建成年生產再生顆粒300噸以上的農用殘膜回收加工企業,通過先建后補的方式給予一次性設備投資補助;為調動廣大農民撿拾交售殘膜積極性,對交售殘膜原料給予適當獎勵。
西吉縣對殘膜加工企業的扶持力度更大,對加工量100~200噸的企業補貼10萬元;對200噸以上的企業補貼15萬元;對引進新設備的加工企業給予5萬元扶持;對殘膜加工顆粒每噸給予2000元的資金補貼。網點以每公斤1元收購農用殘膜,并以每公斤1元交售給加工企業,回收的殘膜每噸給予600元的運輸補貼。
“農田殘膜污染治理**終還是要靠市場手段推進,提高農民的積極性尤為重要。一是補貼農民,二是補貼回收網點,三是對再生資源回收企業進行扶持,可探索貼息、技改項目、減免資源綜合利用企業所得稅等優惠政策。”中國農科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相關專家說。
機械創新 殘膜回收由苦差事變增收門路
早些年,殘膜回收主要是靠人工撿拾完成,費時費力,且要經過用鎬頭起茬,用耙子摟膜摟草、集壟、清除等多道工序,勞動強度大,是個苦差事。所以,許多農民就干脆讓地膜“爛”在地里。
為逐步打破現有殘膜回收機械種類少、技術水平低的瓶頸,寧夏農機化技術推廣站和區內3家農機生產企業,歷時4年研發取得了突破性進展,研制成1FMJQ-120型風力除雜式殘膜回收機。“該機型與目前普遍使用的彈齒式殘膜回收機相比,一次性作業殘膜拾凈率提高15%~20%,膜雜分離效果填補國內技術空白,極大降低了勞動強度。經對比測算,該機械回收比人工撿拾提高效率20~30倍,每畝節省費用25元。”萬平說。
在推廣應用殘膜回收機的同時,寧夏強制限定農膜厚度以方便機械作業。政府招標采購的農膜,一律規定使用厚度為0.01毫米至0.012毫米且抗拉強度性能好的,禁止生產、使用厚度小于0.01毫米、使用期小于6個月的地膜。在海原縣的試驗結果證明:0.01毫米厚度的地膜回收率能達到85%以上,而0.008毫米厚度的地膜因太薄易碎裂,回收率僅為35%。
同心縣預旺鎮南塬村村民孫世珍打算買一臺新型殘膜回收機。“這個售價萬元左右的機械整理一畝地費用是20元,把膜拿盡的同時地翻松了、雜草鏟掉了。這不僅減少了生產上的投入,而且還可以去幫其他村民收地膜,多了個增收致富門路。”他期待地說。
- 我是農民發布于2016-08-03 12:27我是東北的,,,,我們這也有殘留的地膜,,,,,但我這沒有回收的,,,,希望能給個門道 --來自農機通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