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資訊> 農業種植結構調整 在陣痛中彎道提速
農業種植結構調整 在陣痛中彎道提速
原標題:陣痛中的彎道提速——種植業結構調整優化綜述
“多虧年前跑到了訂單,看現在這長勢,今年的收成肯定沒跑!”6月底,看著眼前一望無際郁郁蔥蔥的紅小豆,黑龍江省通河縣富盈玉米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張志強心情說不出的舒暢。
去年冬天他還很鬧心,玉米價格一路下跌,開春種點啥成了他**大的心病。冬閑不能閑,他跑了大大小小近百家下游企業,**終選中了紅小豆項目,在多次往返勃利縣后,拿下1.5萬畝訂單,每斤的賣價還比市場價高出0.3元。
經歷同樣心路歷程的可不止張志強一人,玉米還能不能種?不種玉米種點啥?種了好不好賣?許多種糧人陷入困惑之中。
很快,政策頻頻發力。《關于“鐮刀彎”地區玉米結構調整的指導意見》明確了哪里調,調什么;玉米收儲制度調整,取消臨時收儲,將采取“價補分離”政策,種糧人不能吃虧;《全國種植業結構調整規劃(2016-2020年)》精心謀劃,全盤布局“保什么,調什么,怎么保,怎么調”;《關于促進大豆生產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未來五年,大豆面積要達到1.4億畝,增加4000萬畝。
據農業部農情調度和實地督促調查,預計今年全國玉米調減3000萬畝以上,大豆面積增加超過800萬畝,雜糧面積增加超過800萬畝,飼草及青貯玉米面積增加超過600萬畝。
守住底線“穩產能”,定位區域“鐮刀彎”,瞄準方向“糧改飼”,突出作物“米改豆”,攻堅克難“提效益”……種植業結構調整航向清晰可見、開局良好,正劈波斬浪、穩健前行。
保什么?調什么?把非優勢區的玉米面積調減下來
5月5日,農業部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種植業結構調整情況,“玉米結構調整是此次種植業結構調整的重點,調整區域為‘鐮刀彎’。”農業部副部長余欣榮說,適當調減“鐮刀彎”地區非優勢產區的玉米面積,鼓勵農民將退出的玉米改種市場需要、效益較好的其他作物。對于適宜的地區,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好的地區,還要鞏固強化玉米產能。
“鐮刀彎”地區的提出,是在去年11月,我國東北即將進入千里雪飄的冬閑時節,農業部發布《關于“鐮刀彎”地區玉米結構調整的指導意見》,明確玉米結構調整的重點地區是東北冷涼區、北方農牧交錯區、西北風沙干旱區、太行山沿線區及西南石漠化區,在地圖上由東北向華北—西南—西北呈“鐮刀彎”狀分布,這一地區是典型的旱作農業區和畜牧發展優勢區,生態環境脆弱,玉米產量低而不穩。
“鐮刀彎”戰略的及早發布,為農民指明了方向,留足了調整時間。從政策發布,到來年4月份開始的春播,有近半年時間。張志強就是抓住了這個冬閑時節,忍著陣痛,調整種植結構,才有了當下的舒心。
新形勢下國家糧食安全的戰略底線是“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從短期看,應主動調減玉米,減輕庫存壓力。從長期看,玉米要從單一的“糧倉”,變成“糧倉”+“肉庫”+“奶瓶”+“燃料箱”,需求增量還會較多。農業部種植業管理司司長曾衍德說:“作為重要的谷物,長遠來看,玉米是要保的。小麥、稻谷等口糧品種是必須保的。”
在保產能的同時,更要提品質。今年夏糧再獲豐收,夏糧種植面積為4.14億畝,其中冬小麥面積3.39億畝,與上年基本持平,總產預計仍然可達到2800億斤。可喜的是,黃淮北部強筋小麥優勢區、江蘇里下河及沿海弱筋小麥優勢區、江淮北部及黃淮大部中筋小麥優勢區等優勢產區更加集中,市場需求量大的強筋小麥面積比重達到小麥種植總面積的23.5%。一批優質高產的小麥品種被廣泛推廣。
“前些年不種優質小麥是因為產量低,現在優質小麥產量高了,也敢種了。”河南省新鄉市獲嘉縣位莊鄉浴池村利農種植服務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周杰偉說。今年,利農合作社種植了1300畝優質小麥,畝產達到1400斤,一斤比普通小麥多賣0.15-0.2元,增收近30多萬元。
為什么保?為什么調?糧庫總量充盈難掩結構性不足
結構調整是當今種植業必須要走的轉型之路。新形勢下我國農業的主要矛盾已由總量不足轉變為結構性矛盾。
去年底,一邊是玉米價格下跌,農民賣糧難,一邊是有飼料企業難以收購到優質專用玉米。一位種子企業的老總感慨,種子企業的育種一直是看著農民需求走,喜歡高產的就培育高產的,卻忽略了飼料廠是農民的下游,飼料廠對玉米的要求才應該是種子企業育種的方向。
不僅僅是飼料專用玉米,青貯玉米的現狀更為突出。中國種子協會青貯玉米分會會長丁光省曾向記者介紹,從世界上奶牛業發達的國家來看,圍繞養而種,一頭奶牛大約需要配套3畝地的青貯玉米。2014年我國奶牛存欄量有1460萬頭,青貯玉米的種植面積僅有400萬畝,每頭牛還吃不到1/3畝的優質飼料。
從總量上看,小麥產需基本平衡,水稻平衡有余,玉米出現階段性供大于求。從結構上看,優質強筋弱筋小麥、專用玉米、青貯玉米、食用大豆、加工用馬鈴薯等供應不足。從區域上看,“鐮刀彎”地區涵蓋的東北冷涼區、農牧交錯區、地下水漏斗區、重金屬污染區等非優勢產區在超負荷生產糧食。
縱觀我國種植業的發展歷史,其實就是一部結構調整史。糧食短缺和糧食滑坡時期,提高產量就是保證國家穩定、社會穩定、人民需求的**重要標準。后“十二連增”時代,小康飲食需求的到來,以及種植業固有穩產能、保供給、保收入、保生態的壓力增大,必需采取宜糧則糧、宜經則經、宜飼則飼、宜輪則輪、宜休則休的結構調整戰略,做到有保有調、壓保并舉。
怎么保?怎么調?補貼政策和技術指導更精細
種植業結構調整不單是品種面積的增減,遵循“提質增效轉方式、穩糧增收可持續”的主線,實施“藏糧于技”戰略提單產,實施“藏糧于地”戰略提產能,通過節本增效實現可持續,要配套完備的政策補貼制度。
今年的小麥種植,河南省新鄉市鳳泉區大塊鎮陳堡村的范海寶用上了精量播種、測墑補灌、測土配肥、病蟲害防控、全程機械化等集成的綠色增產技術模式,產量每畝增加50多斤。“過去我們小麥生產至少要澆3次水,現在少澆1次水,少打1次藥,用水至少節省了40立方米,一畝地能節省30-50元錢的成本。”范海寶說。
獲益的不僅僅是范海寶的小麥,全國已有100多個糧食綠色高產高效創建縣,落實了玉米結構調整的集成技術模式。今年全國將選擇288個生產基礎好、優勢突出、特色鮮明、產業帶動力強的縣開展整建制綠色高產高效創建和模式攻關。
而針對調減地區改種作物沒經驗的情況,農業部專家指導組分區域、分作物制定了12個種植業結構調整的技術意見,涵蓋大豆、薯類、雜糧雜豆、飼料燕麥、青貯玉米等。不僅如此,各地農業技術推廣人員還加強了培訓、田間指導的力度。黑龍江省綏化市青岡縣永力現代農機合作社理事長王云良**直觀的感受是,農業部門今年給大戶開培訓會的次數明顯增多,“從沒出正月就開始學習,到現在已有20多次,去年一年也就學了20次。”
4月初,記者來到遼寧省調兵山市吉利農機專業合作社時,幾臺旋耕機正忙著整地,今年合作社的8000畝地還都準備種玉米。這里是東北玉米黃金帶的核心區域,**適宜玉米生長,合作社理事長劉柏順從微信上得知國家要實施玉米價補分離政策:“**適合種啥,還就得種啥!不能說價格跌了就不種了,價格好的時候咋不說不種?國家不會讓咱適合種苞米的吃虧!”
5月中下旬,財政部印發《關于建立玉米生產者補貼制度的實施意見》,將于近期提前撥付部分補貼資金。東北三省和內蒙古自治區政府已初步制定了本省區玉米生產者補貼方案。
玉米價補分離,配套調結構的補貼政策也蓄勢發力。農業部整合32.5億元資金重點支持米改豆和糧改飼,其中,支持玉米結構調整規模經營主體15億元、糧改飼補助10億元、玉米大豆輪作7.5億元。糧改飼試點縣由30個增加到100個,探索農牧結合調結構的有效途徑。
玉米結構調整開局良好,夏糧豐收凸顯調結構特色,農民種糧信心更加堅定,政策紅利還將繼續釋放,未來更加可期!
-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