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資訊> 農業直通車信息平臺顯身手—— 農業“滴滴”,等你來約
農業直通車信息平臺顯身手—— 農業“滴滴”,等你來約
大圖為農機手在山東省濰坊青州市黃樓街道西坡村麥田里收割作業。王繼林攝
小圖為農戶正通過手機APP軟件預約收割機。張芳曼制圖
“滴滴”一響,農機應答。與城里人習慣使用的“滴滴出行”相似,今年“三夏”,不少農戶和農機手開始使用手機APP來對接供求信息。隨著“農機直通車”全國農機化生產服務平臺的搭建和完善,信息化的作用日益顯著?;ヂ摼W+麥收,正給人們帶來無限想象空間。
“滴滴”麥收成時尚,方便農機手和農戶“親密接觸”
“今年多虧有了‘農機直通車’APP,我們合作社多開拓了好幾個片區的業務!”河北省石家莊藁城區增收農機專業合作社理事長趙栓振打開手機向記者演示:“你看,進去選擇‘找農活’欄目,就會出現農戶發布的作業地點、面積和價格,這樣可以提前計算成本和收益,劃算了再接單。”
在趙栓振的手機頁面上,記者看到多條作業信息,時間、地點、作物種類等一目了然。老趙一邊看一邊盤算:“這個價格好,一畝80元,不過作業地點在福建,太遠了;這個安徽亳州的還行,一畝60元,而且作業面積有1萬畝,可以聯系看看。”
老趙說,**早開始“跨區機收”時,到一個地方就能找到活干;后來隨著農機具增多,競爭越來越激烈,盲目跨區費時費力還有可能賠錢。“跨區作業**關鍵的是與各地農戶的聯系,機手去了以后直接干活,效率**高。”
正因為與各地的“老客戶”保持了長期合作關系,每年都是“訂單作業”,增收農機合作社迅速發展壯大,從**初的幾十臺發展到現在的281臺,僅去年一年就新增了40臺農機入社。
成長的煩惱隨之而來。農機增加了,就必須開拓新的市場。“以前聯系得四處打電話去問,今年省事兒,打開手機軟件就能找活干。”老趙估算,今年通過“農機直通車”軟件,新增加的作業面積能有三四萬畝,按每畝30元的利潤計算,合作社增收90多萬元。
農機手擔心“吃不飽”“沒活干”,農戶們也擔心“找機難”,尤其遇到天氣不好,需要“龍口奪糧”時。安徽省臨泉縣姜寨鎮種糧大戶王慶民說:“每年麥收心里都揪著,麥熟就這么幾天,一下雨的話,本來聯系好的機子就過不來了,**急的時候我們都跑到高速上去攔農機?,F在可好,只要把小麥的收割面積、地理位置等信息發布到APP上,半小時就有10多個農機手跟我聯系。”
農業部農機化司生產管理處處長李斯華介紹,為解決當前跨區機收供求信息不對稱問題,推進農業機械化信息網絡建設,在中央財政支持下,由農業部農機試驗鑒定總站牽頭建設了“全國農機化生產信息服務平臺”(“農機直通車”)。經過試點運行,農業部今年在全國范圍內推廣應用該平臺。據統計,麥收期間累計向33.9萬名機手發布各類農機作業信息295萬條,有效調度農機12.5萬臺次,有力促進了糧食主產區作業機具的供需平衡、聯合收割機的有序轉移。
能定位,能管賬,對農機動態管理,應急調度更快捷
信息化不僅讓農機手和農戶“親密接觸”,還提升了合作社和農機主管部門的管理水平。
在河北趙縣光輝農機合作社,理事長姚鳳娟打開“農機直通車”的網頁版,點開“農民合作社信息化管理平臺”界面的“位置查詢”,一張周邊地圖出現在面前。頁面加載完畢后,地圖上不同位置出現了幾十個“小紅點”。
“這些‘小紅點’代表的就是正在作業的農機手。”姚鳳娟說,農機手一忙起來,從早晨5點干到晚上,還經常移動作業。給機手打電話,常常因為機器噪聲大聽不到。“有了這個信息系統,實時查看農機手作業地點,跟著導航走,給農機手送飯或者給農機加油維修一下子就找到,不走冤枉路。”
除了位置信息,管理平臺上還有短信平臺、財務管理、信息發布等多個界面。“短信平臺可以向農機手群發信息,財務管理相當于財務軟件,合作社的收支賬目一目了然。”姚鳳娟說,這個信息系統對需要規范管理的合作社來說太實用了。光輝合作社的服務對象以周邊的散戶居多,往年姚鳳娟都用一個小本子來記錄作業信息。幾十頁的紙上記滿了人名、電話和作業面積等,很多都是2.3畝、5.4畝之類的不規范面積。“以前規模小,這樣記錄還行;現在合作社作業面積大了,活兒一多就會出現重記、漏記,賬也不好算。”姚鳳娟說,安裝了“農機直通車”軟件后,附近的農戶在手機上下單,合作社接單,作業信息直接進入財務管理系統,合作社的管理水平更高,服務質量也得到了提升。
“農機直通車”軟件技術團隊負責人張建表示,信息化管理系統在中小企業中已很普及,當前農民專業合作社、種糧大戶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也有類似需求,但由于經費、技術等原因難以滿足。在開發“農機直通車”軟件時,他們增加了面向合作社的信息管理模塊,功能簡單、實用,并且免費提供使用。未來還可以根據合作社的要求,進行個性化定制開發。
農機主管部門更看重的是“農機直通車”平臺的信息化管理功能。在石家莊市農機局的管理大廳,大屏幕上全省區域的農機作業情況一目了然。河北省農機局副局長郭恒說:“這個平臺實現了農機資源的可視化和動態管理,作業數據更準確,應急調度更快捷。我們不但可以實時監控全省農機在各地的分布情況以及機手信息,還與各省農機管理部門的大數據共享,在極端天氣情況下可以進行應急調度。”
據介紹,目前全國已有27個省級農機管理部門、183個市級農機管理部門、1077個縣級農機管理部門使用該系統進行農機調度和數據統計上報。
推廣應用還需邁過農民認知度不足、農村網絡設施滯后等門檻
盡管優勢明顯,但“農機直通車”這類APP的推廣應用,還面臨不少難題。
首先是農民的認知度。“真正難的是向農機手推廣,手機APP是新生事物,機手們接受起來肯定要有個過程,何況還有很多農民連智能手機都不會使用。”郭恒表示。
記者在河北采訪時偶遇一支河南汝陽的農機車隊,農機手老趙有些沮喪:“我們昨天下午就過來了,聽說河北這邊的農機不多,可到現在還沒找到活兒干,連午飯都沒著落。”記者詢問他是否知道可以通過手機軟件來聯系麥收訂單,老趙迷茫地搖頭。“明天要是還找不到活,我們就繼續往北走。”
郭恒介紹,為了培訓農機手學會使用手機軟件,今年4月初,河北省一些市縣農機局利用辦理農機購置補貼的契機,將注冊備案的農機合作社理事長召集起來做推廣培訓。“這個平臺分為PC端和手機APP兩種,農機局不做詳細培訓可真不行。”趙栓振說,通過培訓才知道怎么下載軟件、注冊賬號、發布信息、接受訂單。
“抓住合作社理事長一個人能帶動整個合作社機手使用,但是對機手也要培訓到位才行。”郭恒說,農機手人數太多了,農機局根本培訓不過來。
河北的經驗是與開拓農村市場的運營商合作,依托中國聯通在基層鄉鎮的服務渠道,進村入戶對農機手進行手機APP使用培訓。“我們還推出了針對農機手的話費、流量套餐,比柜臺價優惠40%,農機手的使用熱情一下子就上來了。”中國聯通河北分公司集團客戶部銷售總監王書剛說。但這種模式在其他地區能否成功復制,還未可知。
其次是農村的移動互聯網等基礎設施發展不平衡,制約了“互聯網+”的應用。“農村的信號比城市信號差不少,有時在村里半天也打不開網頁,更別提在麥地里上網了。”有農機手反映。
此外,記者還發現,近年來不少地方農機主管部門和相關企業都在試水“互聯網+跨區機收”,這些APP有的具有一定創新性,有的則是簡單重復。一些農機手和種糧大戶的手機里,安裝了好幾個功能相似的“滴滴”麥收軟件,里面的信息大多是重復的,增加了篩選難度。
“前段時間調研中,有機手反映,麥收之后手機APP就沒用了,估計會有人卸載到來年再裝。”農機試驗鑒定總站信息處處長王心穎說。對此,“農機直通車”技術團隊開發設立了微信服務號,讓機手、合作社的操作更加便捷。
“目前,該平臺是通過手機定位來掌握作業農機的分布情況,下一步平臺將與作業農機上的車載信息系統實現數據對接。”張建表示,今后的設想是利用GPS等對作業機具進行軌跡定位,并對農機運行狀況進行實時監測,讓農機成為一臺數據終端,農機使用作業環節的數據與農機產品制造和銷售環節的數據發生關聯,形成從農機制造到農機使用的全產業鏈大數據。
“三夏”跨區機收即將落下帷幕,但農機的信息化之路才剛剛開始。
-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