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資訊> “十二五”我國農機化發展的標志性成就
“十二五”我國農機化發展的標志性成就
“十二五”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成就很多,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標志性成就有四。所謂標志性成就,就是在發展進程中出現前所未有的發展節點,也是通向未來的新起點。
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已達60%以上。2014年達到61.6%,2015年達63%以上,標志著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總體上已進入中級階段后期。機械化生產方式替代傳統生產方式在農業生產中的主導和引領作用進一步增強;農業機械化已進入向更高階段發展的結構調整優化期和轉型升級過渡期,更加注重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在此基礎上向前發展,“十三五”我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必將突破70%,是農業機械化向全程化、全面化、優質、高效進軍,完成中級階段歷史使命的決勝階段。
第一產業從業人員占全社會就業人員比重已降至30%以下。2014年降至29.5%,歷史性突破30%這道坎。2015年降至28%左右。與此同時,鄉村農機從業人員增加到5500萬人,占第一產業從業人員比重在“十二五”時期從19.3%上升到25.3%,上升了6個百分點。農機人已成為發展現代農業的生力軍和帶頭人。這標志著在農業生產的人機運動中,用機器取代人力,用新型農民取代傳統農民的增機減人、增新型農民減傳統農民的雙增雙減運動,已達到有史以來前所未有的新境界,此趨勢還在繼續。預期“十三五”末第一產業從業人員占全社會就業人員比重將降至20%左右。農業生產對人力等傳統要素的依賴大大減弱,對機器等現代要素的需求明顯上升。農業勞動生產率不斷提高及與全員勞動生產率的比差逐步縮小,保障了農民人均純收入突破萬元大關,縮小了與城鎮居民收入的差距。農業機械化支持了農業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支持了工業化、城鎮化發展,為我國2011年城鎮化率突破50%,(2011年達51.27%,2015年達56.1%),進入城鎮社會后促進城鄉統籌協調發展,使社會經濟結構更加優化,資源利用更加合理,經濟發展更加高效,“四化”同步推進做出了重大貢獻。
以糧食總產量為重要標志的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已達到年產6億噸以上糧食的新水平。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提供了農業機械化物質技術支撐。縱觀歷史,我國的糧食生產能力,在某種意義上代表了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發展水平。農業機械化發展、農業生產方式改變與糧食生產能力提高有正相關關系。20世紀五六十年代,我國農業生產以人畜力手工工具傳統生產方式為主,機械化作業很少,第一產業從業人員占全社會就業人員比重1970年前都在80%以上,農業生產能力很低,糧食總產量長期徘徊在2億噸以下,人均糧食長期徘徊在270公斤左右;20世紀七八十年代,農業機械化生產方式有一定發展,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80年代達到20%左右,第一產業從業人員占全社會就業人員比重從80%降到60%左右,糧食生產能力從2億噸左右提高到4億噸左右。1989年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24.9%,第一產業從業人員占全社會就業人員比重60.1%,糧食總產量4.07億噸,人均糧食提高到361公斤;20世紀90年代,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逐步提高到30%以上,第一產業從業人員占全社會就業人員比重逐步降到50%左右,糧食生產能力提高到5億噸左右。1991年與1999年比較: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1991年為28.3%,1999年為32%;第一產業從業人員1991年達我國歷史上**高峰值3.91億人,1999年減為3.58億人,占全社會就業人員比重1991年為59.7%,1999年降至50.1%;糧食總產量1991年4.35億噸,1999年5.08億噸。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提高了3.7個百分點,從業人員減少了3330萬人,多生產了7309萬噸糧食;進入21世紀,尤其在2004年《農業機械化促進法》頒布實施及實行農業機械購置補貼等支農強農惠農政策以來,形成了我國農機化發展史上快速發展成長期。又稱為黃金發展期。這12年,我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從34.3%提高到63%,實現了農業生產由人畜力傳統生產方式為主轉變為機械化生產方式為主的歷史性跨越,標志著我國農業生產進入了以機械化生產方式為主導的新時代。這12年,我國糧食總產量從4.69億噸增加到6.21億噸,增加了1.52億噸,農業機械化促進第一產業從業人員減少1.3億人,保障了糧食生產12連增。用2004-2015年的統計數據計算分析,糧食總產量與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線性正相關關系顯著。尤其是“十二五”期間,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突破了60%這道坎,達到了63%的新高度,糧食總產量從2013年起連續三年突破6億噸大關,2015年上了6.21億噸的新臺階,人均糧食達452公斤。農業機械化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做出了突出貢獻。可以說,在農業勞動力大量減少,向非農產業、向城鎮化轉移加速的情況下,沒有農業機械化的發展和支撐,我國糧食生產不可能實現十二連增。“十二五”我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60%以上,年生產糧食6億噸以上,是標志我國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達到新水平的重要里程碑。
我國農機工業總產值突破了3000億元、4000億元兩道大關,已成為全球第**農機制造大國。我國農機工業總產值,2000年突破500億元,2005年突破1000億元,2009年突破2000億元,2012年突破3000億元,2015年突破4000億元,由小到大,“十二五”時期出現了兩大突破。2012年突破3000億元后,當年全國農業機械化十大新聞正式向世界宣告,中國已成為全球第**農機制造大國,歐盟第二,美國第三。中國農機工業總產值占全球農機工業總產值的比重,2010年已超過40%,2012年達45.8%,2014年已超過50%,達51.2%,中國農機工業產值已穩居全球第**。我國生產的農機產品,已具有保障國內需求90%以上的供給能力,中國農機已越來越多地走向世界,國際農機巨頭也紛紛投向中國,中國農機的國際參與度與影響力明顯提高,標志著我國農業機械化與農機工業協調發展已達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中國已成為新世紀世界農業機械化發展的新亮點。
在為“十二五”時期農機化發展成就點贊的同時,還必須清醒地認識到,與先進國家比較,我國農業機械化水平還較低,農業機械和農業國際競爭力還不強,農業機械化發展中資源、環境約束日益增大,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日益突出,大而不強的面貌還沒有根本改變。“十三五”要在“十二五”發展的新起點上再上新臺階,既要進一步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保安全,又要努力提高農業競爭力,提高農業發展質量和效益,增加農民收入,改善生態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把農機大國建設成農機強國。任務更光榮、更艱巨。面對新的機遇和挑戰,必須堅決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目標引領,問題導向,化解發展難題,開創由大變強的農業機械化發展新局面!
相關鏈接
按照2007年農業部發布實施的農業機械化發展階段劃分標準,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40—70%為農業機械化發展中級階段。由此進一步細分,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40-50%為中級階段初期;50-60%為中級階段中期;60-70%為中級階段后期。我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2007年達42.47%,總體上進入了中級階段;2014年達61.6%,總體上已進入中級階段后期。
-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