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資訊> 毛學峰:農業是中國“走出去”的**大優勢
毛學峰:農業是中國“走出去”的**大優勢
近日,澳大利亞政府宣布否決中國企業以3.5億澳元收購澳大利亞養牛場的計劃,理由是該交易違背國家利益;此前,新西蘭政府否決了上海鵬欣集團以5600萬美元收購當地農場的申請。中國企業希望通過在當地購買土地的方式“走出去”為何屢屢受阻?我們該以什么樣的姿態進入國際市場?在專訪中國人民大學副教授毛學峰時,他分析了我國企業“走出去”戰略存在的偏差,指出獨特的農業模式才是我國**大戰略優勢所在。
為何“走出去”
毛學峰認為,首先應該思考我們為什么要走出去,為什么要建立分支機構,為什么要并購國外企業。“如果缺乏認真思考,或者在政策鼓勵和國外市場誘惑下走出去,由于缺乏戰略層面的深入思考,對當地法律法規、市場風險、政治風險考慮甚少或評估不夠,**后結果往往是盲目競標而成為投行抬價工具或者以失敗告終。”
企業“走出去”,首先應該滿足的是自身在全球配置資源的需要。比如全球性農商與食品公司邦吉,就把中國當作自己的重要加工中心之一,把南美作為生產中心,把美國作為研發中心。
毛學峰指出,總是擔心我們“被控制”的思維定式,來源于我們覺得自己“還很弱小”的自我認知,但這種認知是錯誤的。我們要轉變思路,企業的走出去是企業資源在全球層面優化配置,而不是簡單的資源控制與被控制。
“在這一過程中,政府的責任之一是提供海外市場的相關貿易信息。目前我們在信息掌握方面存在很大不足,嚴重制約對海外市場的開發進展。我們需要了解對方所處發展階段,了解對方需求,和其共同發展實現共贏。當然,我們也需要深入了解自己,中國過去30多年經濟快速增長、農業健康發展,我們肯定做對了諸多方面,這些都需要深入挖掘,在‘三個自信’的基礎上講好中國故事。”他補充說。
何為“走出去”捷徑
毛學峰認為,采用租地、買地的方式“走出去”的單一策略,表明我們在商業思維上存在偏差。更可行的辦法是,從研發支持入手,從小企業入手,從小部分股權入手,從建立分支機構開始,學習、適應、熟悉、深耕國外市場。
“不要小看小部分股權,在關鍵時候能發揮大作用。”毛學峰強調,只要小額參股,就有機會進入公司的決策層,就能夠產生自己的話語權和定價權。在參與國際市場的進程中逐漸成長,學習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構建全球營銷網絡,提升品牌價值,自然而然在全球擁有市場力量。
同時,進入和掌握全球貿易網絡和物流網絡,也對形成國際市場話語權具有決定性作用。“應當鼓勵有實力、信譽好的中國企業到國外投資,積極參與到倉儲、物流、港口、農產品加工等各個環節,不斷提升農業合作水平。”毛學峰建議。
拿什么“走出去”
在走出去的過程中,中國能為世界提供的**有價值的是什么?“**大的優勢就是中國的農業。”毛學峰說。
美國農業雖然先進,但并不適合新興市場國家的需要。新興市場國家大多處于改造傳統農業的階段,他們恰恰需要剛剛走出這一階段的中國目前擁有的科學技術、農業機械、農業技術推廣和農村治理經驗。
例如,“一帶一路”沿線發展中國家,大都以小農經濟為基礎,他們的現狀和中國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類似,都面臨著改造傳統農業、從貧窮走向富裕這兩大歷史任務,而這兩個任務恰恰都是中國能幫上忙的。
在改造傳統農業這項任務中,首先,我國近三十年的農業技術發展取得了不俗成績,已經實現農業向高產、優質、高效轉變,也在農業技術推廣方面積累了豐富管理經驗。其次,我國農業機械較適用于小農的家庭耕作制度,如“東方紅”拖拉機在越南、非洲就很受歡迎。再次,這些國家都面臨著農業經營制度改革的問題,而這方面經驗是中國的強項,不是美國的強項。
毛學峰認為,上述技術和管理經驗更容易被非洲和“一帶一路”發展中國家的農業所吸納與消化。和中國合作,將會有利于幫助這些國家實現傳統農業改造。
而在從貧窮走向富裕的任務中,發展中國家的扶貧實踐充分表明,減輕饑餓和貧困,****的途徑就是為窮人創造更多、更好的就業機會,實現持續且惠及大眾的增長。“中國在這方面也有經驗,過去三十年,我們就是通過人口從農業部門向工業部門轉移,完成了經濟和社會的轉型。”毛學峰說。
應當鼓勵一些勞動密集型的制造業企業走出去,以直接投資的方式將其現有設備和生產逐漸向工資水平較低的“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轉移,給這些地區創造大量就業機會與現金收入,同時實現他們的工業化、現代化、經濟快速發展。
“政府也要轉變觀念,真正地‘幫企業’,而不是‘扶企業’,要用提供信息、數據等公共物品的方式,來取代目前簡單補貼的方式。推動這些企業去幫助、引導欠發達國家改善經濟環境、提高管理效率。”毛學峰說。
-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