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
這是我的日志,2009年5月8日的日志。5.8,按照廣東人的說法是非常吉利的數字,不過還是一直懸著心,等待**終結果的揭曉。
當初就想貼在網上,不過一想,還是為時尚早,不太恰當。
十年來,一直看著郭玉富,看著富康,對其中的酸甜苦辣有深深的體會,而且不是一般人所能體會的。
現在,把當時的情景原原本本的還原出來,不是新聞,不是通訊,只是平平常常的工作日志。
祝愿郭玉富,祝愿富康,取得更輝煌的成就!
5月8日
上午近10點到達富康公司。參加郭玉富國家獎答辯,算是站腳助威。今天還邀請了農機化導報王建鵬、朱禮好(現時身份為《農機質量與監督》雜志執行主編)等來見證這一時刻。
我對記者們說,大家此時此刻是在這里見證一個歷史過程,也在期待一個歷史的結果。
上午距11:30還有10分鐘時,調試好電話和幻燈片,等待北京的聲音。現場一遍靜寂。此時的心情是緊張與興奮交織,大家面面相對,雖說無言,但也都知曉,期許著什么。郭玉富、富康,十年磨一劍,今日試結果。再闖關,去摘取科技王冠上的明珠,再闖關,勇登科技**高的圣壇。
假如,假如,假如成功到達,是郭玉富的驕傲,富康的驕傲;天津農機的驕傲,天津的驕傲;也是中國農機的驕傲。
到約11點40,“是郭玉富同志么,準備好答辯,不要關電話”一個女聲從電話傳來。
再幾分鐘后,答辯正式開始。專家提些什么問題,我們沒有聽見,情急之中,郭玉富沒有將電話放置在免提狀態,我們只能從他與專家的對答中猜測對方的問話。
好像問了學歷、單機價格(5萬左右)、毛利、機手年作業面積(平均1000畝左右,在吉林)、機手收費(吉林機手單機毛收入在7萬元左右)、功能(提高凈生產力,雙向卸糧、即時剝皮、提高秸稈利用率)。再回答有:先形成創意,再形成技術路線,2008年評職稱;自己研究,自行物化。龍爪紋式、棍式;不是整機設計,是摘穗核心技術創意,更好的摘穗,不丟穗;800到900轉,龍爪紋140,長700,不算導錐,算強拉莖。在強制喂入方面有突破;株數在4000株左右,基本不堵,天津在35左右。
**后了解提問的評委有三人,前兩人主要問技術經濟指標、機手效益問題,**后一位應該是農機圈里里的專家,問題比較專業,從郭玉富回答可以感受到。
從總體而言,我覺得問題回答前一部分很好,后一部分有偏失,沒有把自己的創新很好的表達出來,被評委的問題導偏了一點,但整體回答也很專業,技術性很強。
憑直覺我以為今年有戲。
結束之后,大家猜測**后一位專家是誰,我說出一人,郭玉富說像,但中午王建鵬側面詢問,說他一直在辦公室,否定了這一猜測。
結果如何,我們只能拭目以待。
發表于 @ 2010年01月12日 10:45:00 |點擊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