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性耕作技術是對農田實行免耕、少耕,盡可能減少土壤耕作,并用作物秸稈、殘茬覆蓋地表,減少土壤風蝕、水蝕,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的一項先進農業耕作技術。目前主要應用于干旱、半干旱地區農作物生產及牧草的種植。
實施保護性耕作技術必須堅持因地制宜,注重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相結合,堅持農機與農藝相結合,堅持試驗示范與輻射推廣相結合,積極引導保護性耕作技術的推廣應用。為了保證保護性耕作技術實施的規范化,指導各地結合實際,制定具體技術實施規范,特制定技術實施要點。
一、主要技術內容 保護性耕作主要包括四項技術內容:一是改革鏵式犁翻耕土壤的傳統耕作方式,實行免耕或少耕。免耕就是除播種之外不進行任何耕作。少耕包括深松與表土耕作,深松即疏松深層土壤,基本上不破壞土壤結構和地面植被,可提高天然降雨入滲率,增加土壤含水量;二是將30%以上的作物秸稈、殘茬覆蓋地表,在培肥地力的同時,用秸稈蓋土,根茬固土,保護土壤,減少風蝕、水蝕和水分無效蒸發,提高天然降雨利用率;三是采用免耕播種,在有殘茬覆蓋的地表實現開溝、播種、施肥、施藥、覆土鎮壓復式作業,簡化工序,減少機械進地次數,降低成本;四是改翻耕控制雜草為噴灑除草劑或機械表土作業控制雜草。
(一)秸稈覆蓋技術
1、秸稈粉碎還田覆蓋。
(1)玉米秸稈粉碎還田覆蓋。適合玉米產量較高的地區,如秸稈量過大或地表不平時,粉碎還田后可以用圓盤耙進行表土作業;春季地溫太低時,可采用淺松作業。還田方式可采用
聯合收割機自帶粉碎裝置和秸稈粉碎機作業兩種。玉米
秸稈粉碎還田機具作業要求以達到免耕播種作業要求為準。
(2)小麥秸稈粉碎還田覆蓋。適合用聯合收割機收獲,土地又比較肥沃、疏松的地區。地表不平或雜草較多時可用淺松作業,秸稈太長時可用粉碎機或
旋耕機淺旋作業。還田方式可采用聯合收割機自帶粉碎裝置和秸稈粉碎機作業兩種。小麥秸稈粉碎還田機具作業要求以達到免耕播種作業要求為準。
2、整稈還田覆蓋。
(1)玉米整稈還田覆蓋。適合冬季風大的地區,人工收獲玉米后對秸稈不做處理,秸稈直立在地里,以免秸稈被風吹走;播種時將秸稈按播種機行走方向撞倒,或用人工踩倒。
(2)小麥整稈還田覆蓋。適合機械化水平低,用割曬機或人工收獲的地區。麥稈運出脫粒、土地進行深松、再覆蓋脫粒后的整秸稈。
3、留茬覆蓋。
在風蝕嚴重及以防治風蝕為主,且農作物秸稈需要綜合利用的地區,實施保護性耕作技術可采用機械收獲時留高茬+免耕播種作業、機械收獲時留高茬+粉碎淺旋播種復式作業兩種處理方法。
留高茬即是在農作物成熟后,用聯合收獲機或割曬機收割作物籽穗和秸稈,割茬高度控制在玉米至少20cm,小麥至少15cm,殘茬留在地表不做處理,播種時用免耕播種機進行作業。
(二)免耕、少耕播種技術
免耕播種:用免耕播種機一次完成破茬開溝、施肥、播種、覆土和鎮壓作業;少耕播種:經必要的地表作業(耙地、淺松)進行播種。作業要求:
1、玉米免耕播種作業。
(1)播種量:春玉米一般畝播種量為1.5—2kg;夏玉米一般畝播種量1.5—2.5kg;半精密播種單雙籽率≥90%;
(2)播種深度:播種深度一般控制在3—5cm,沙土和干旱地區播種深度應適當增加1—2cm;
(3)施肥深度:一般為8—10cm(種肥分施),即在種子下方4—5cm;
2、小麥免耕播種作業。
(1)播種量:冬小麥畝播種量應視具體情況來定,一般水澆地3—10kg、旱地12—15kg;春小麥一般畝播種量為18—20kg;
(2)播種深度:播種深度一般在2—4cm,落籽均勻,覆蓋嚴密。
3、選擇優良品種,并對種子進行精選處理。要求種子的凈度不低于98%,純度不低于97%,發芽率達95%以上。播前應適時對所用種子進行藥劑拌種或浸種處理。
(三)雜草、病蟲害控制和防治技術
防治病蟲草害是保護性耕作技術的重要環節之一。為了使覆蓋田塊農作物生長過程中免受病蟲草害的影響,保證農作物正常生長,目前主要用化學藥品防治病蟲草害的發生,也可結合淺松和耙地等作業進行機械除草。
1、病蟲草害防治的要求。為了能充分發揮化學藥品的有效作用并盡量防止可能產生的危害,必須做到使用高效、低毒、低殘留化學藥品,使用先進可靠的施藥機具,采用安全合理的施藥方法。
2、化學除草劑的選擇和使用。除草劑的劑型主要有乳劑、顆粒劑和微粒劑,施用化學除草劑的時間可在播種前或播后出苗前,也可在出苗后作物生長的初期和后期。除草劑在播前或出苗前施入土壤中,早期控制雜草。播前施用除草劑通常是將除草劑混入土中,施除草劑和松土混合可聯合作業。也可在施藥后用松土部件進行松土配合。播后出苗前施除草劑,一般是和播種作業結合進行,施除草劑的裝置位于播種機之后將除草劑施于土壤表面。作物出苗后在它的生長過程中,可將除草劑噴灑在雜草上,苗期的雜草也可以結合間苗,人工拔除。
3、病蟲害的防治。主要是依靠化學藥品防治病、蟲、鳥、獸和霜凍對植物的危害。一是對作業田塊病蟲害情況做好預測;二是對種子要進行包衣或拌藥處理;三是根據苗期作物生長情況進行藥物噴灑。施藥量的計算公式:
施藥量(mL/hm2)=[流量器流率(mL/s)]/[步行速度(m/s)×有效噴幅(m)×10000];
4、施藥的技術要求:①根據以往地塊雜草病蟲的情況,合理配方,適時打藥;②藥劑攪拌均勻,漏噴重噴率≤5%;③作業前注意天氣變化,注意風向;④及時檢查,防止噴頭、管道堵漏。
5、植保機具的選用:結合農村實際以小型為主,可選用噴霧、噴粉機具和超低量噴霧機具。
(四)深松技術
深松的主要作用是疏松土壤,打破犁底層,增強降水入滲速度和數量;作業后耕層土壤不亂,動土量小,減少了由于翻耕后裸露的土壤水分蒸發損失。深松方式可選用局部深松或全方位深松。
1、局部深松。選用單柱式深松機,根據不同作物、不同土壤條件進行相應的深松作業。主要技術要求是:
(1)適耕條件。土壤含水量在15%-22%;
(2)作業要求。寬行作物(玉米)深松間隔:40- 80cm,**好與當地玉米種植行距相同;深松深度:23—30cm;深松時間:播前或苗期進行,苗期作業應盡早進行,玉米不應晚于5葉期;密植作物(小麥)也可以局部深松,但為了保證密植作物株深均勻,應在松后進行耙地等表土作業,或采用帶翼深松機進行下層間隔深松,表層全面深松,密植作物(小麥)深松間隔:40- 60cm;深松深度:23—30cm;深松時間:播前進行:
(3)配套措施。條件適宜地區在作業中應加施底肥,天氣過于干旱時,可進行造墑;
(4)作業周期。 根據土壤條件和機具進地密度,一般2—4年深松一次;
(5)機具要求。一般機具為鑿形鏟式,密植作物地區可采用帶翼形鏟的深松機。
2、全面深松。選用倒V型全方位深松機根據不同的作物、不同土壤條件進行相應的深松作業。主要技術要求是:
(1)適耕條件。土壤含水量在15%-22%;
(2)作業要求。深松深度:35—50cm;深松時間:在播前秸稈處理后作業;作業中松深一致,并不得有重復或漏松現象;
(3)配套措施。天氣過于干旱時,可進行造墑;
(4)作業周期。根據土壤條件和機具進地強度,一般2—4年深松一次。
二、主要技術模式
實施保護性耕作技術的重點地區在風蝕**嚴重的“三北”地區的北部種植區。根據季風、降雨等氣候特點和地理條件,以及農田土壤類型和種植制度等方面的差異,并考慮對環京津地區治理沙塵暴的影響,以鄂爾多斯臺地的毛烏素沙地西緣為界,將保護性耕作重點建設區分為“環京津區保護性耕作帶”和“西北源頭區保護性耕作帶”。其技術模式分為:
(一)環京津區保護性耕作帶主要技術模式
主要包括黃土高原一年一熟區、東北冷涼風沙區、農牧交錯區和華北兩茬平作區四種類型:
1、黃土高原一年一熟區。特點是干旱和水土流失(水蝕)嚴重,種植制度以小麥或玉米一茬作物為主(有的地方接種豆類等小秋作物)。保護性耕作模式以防治水土流失、增加土壤含水量和提高土壤肥力為主要目標,技術措施以覆蓋、少免耕播種為重點。小麥或玉米收獲后,實行免耕不犁翻,進行深松(秋作物接茬整地時進行);小麥或玉米收獲后土地休閑的地塊,地表覆蓋秸稈,實現農田覆蓋越冬;小麥或玉米收獲后接種小秋作物的地塊,秋收后實行免耕,保留小秋作物根茬、秸稈覆蓋地表越冬。翌年春播時,使用專用的免耕播種機,在有覆蓋的茬地直接進行施肥、播種、鎮壓聯合作業。
2、東北冷涼風沙區。特點是無霜期短,冬春寒冷風大,水土流失(風蝕)和春旱嚴重。種植作物以一茬玉米為主。保護性耕作模式以增加土壤含水量、抵御春旱和控制風蝕為主要目標,技術措施以免耕、覆蓋、少耕播種為重點。秋收后不犁地,實行完全的免耕(傳統習慣是耕、耙等多道工序的精細秋整地);高留茬覆蓋,即保留玉米高茬(20—50厘米)、茬間覆蓋大尺寸秸稈,實現護土越冬。春播前,實行旋耕滅茬起壟少耕法整地,再使用行走式“坐水種”播種機進行補水、施肥、播種、鎮壓聯合作業。
3、農牧交錯區。特點與東北冷涼風沙區相似,冬季氣溫低,春季干旱風大,土地瘠薄,風蝕沙化嚴重。作物種植以一茬小雜糧、玉米為主。保護性耕作模式以防止土壤沙化、提高土地抗旱能力和肥力、抵御春旱為主要目標,技術措施以免耕、留茬覆蓋、免耕播種為重點。對區域內退化草場,可進行深松改土、免耕補播,增加植被覆蓋度。
4、華北兩茬平作區。特點是小麥、玉米連作,土地負荷重,地下水位沉降,水資源短缺。保護性耕作模式以增加納蓄雨水能力,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和土壤肥力為主要目標,綜合實施保護性耕作的免耕、少耕、覆蓋、免耕播種等多種技術措施。實施程序是:麥收→留茬秸稈粉碎覆蓋地表→深松或少耕(少耕主要結合秸稈處理進行)→免耕施肥聯合播種機精少量播種玉米→玉米收獲→粉碎秸稈根茬覆蓋地表→免耕施肥聯合播種機精量播種冬小麥→粉碎的玉米秸稈和冬小麥覆蓋農田越冬。
(二)西部源頭區保護性耕作帶主要技術模式
本區大部為一年一熟的農牧交錯區和灌區,種植制度以春小麥或玉米一茬作物為主(有的地方接種小秋作物)。區內干旱少雨、風沙嚴重、土壤瘠薄。針對這些特點,采用保護性耕作的目標是防風固土、增加土壤含水率、提高土壤肥力。實施以少免耕、地表覆蓋、免耕播種為重點的保護性耕作模式。“少免耕”——春小麥或玉米收獲后,實行免耕不犁翻,深松(不必每年深松,且主要是在灌區結合小秋作物接茬整地時進行);“覆蓋”——小麥或玉米收獲后土地休閑的地塊,地表覆蓋秸稈,實現農田覆蓋越冬,小麥或玉米收獲后接種小秋作物的地塊,秋收后實行免耕,保留小秋作物高茬和秸稈覆蓋地表越冬;“免耕播種”——翌年春播時,使用專用的免耕播種機,在有覆蓋的茬地直接進行施肥播種鎮壓聯合作業。
三、制定機械化技術工藝體系的原則
保護性耕作工藝體系的制訂要以實現抗旱增收和保水保土為目標,以秸稈根茬覆蓋、免耕播種為核心。重點應考慮以下幾條原則:
(一)作物收獲后留根茬及秸稈還田覆蓋。以根茬固土,秸稈覆蓋減少風蝕和土壤水份的蒸發,是保護性耕作的核心。因此,在試點示范過程中,各種作物生產的機械化作業工藝、規范的制訂,必須以留根茬及秸稈還田覆蓋為基礎。
(二)減少對土壤耕翻作業。利用適用的免耕播種機在留根茬和秸稈覆蓋的農田進行免耕播種,是實現保護性耕作核心技術的關鍵手段。因此,選擇先進適用的免耕播種機具是保護性技術示范推廣的**重要一環。
(三)控制雜草及病蟲害。生產作業工藝要根據當地病蟲草害發生的時節等情況,播種前種子藥劑拌種處理、出苗期噴灑除草劑、出苗后期機械或人工鋤草等綜合考慮。
(四)在保證播種質量的前提下,要盡可能減少機械作業。要根據秸稈覆蓋量和表土狀況確定是否采用輔助作業措施(耙地、淺松)進行表土處理。
(五)為盡可能減少機械作業,播種時盡可能采用復式作業機具。
(六)必須進行表土淺旋作業時,一般在播種作業前進行,以防止過早作業引起大的失墑和風蝕。
保護性耕作操作規程
機械化保護性耕作是一個完整的工藝體系,實行機械化保護性耕作就要從前茬作物的收獲開始考慮,其主要作業內容有收獲及其秸稈處理、深松、表土作業、播種和田間管理等。下面分別就幾種典型作物的機械化保護性耕作操作規程介紹如下:
(一)一年一熟區冬小麥機械化保護性耕作操作規程
冬小麥的保護性耕作體系有免耕碎稈覆蓋體系和深松碎稈覆蓋體系等。其具體的機械化保護性耕作工藝內容為:
收獲—秸稈處理—深松—休閑期除草—播前表土作業—施肥播種—田間管理等。
1、冬小麥收獲及秸稈覆蓋
北方旱區冬小麥收獲時間一般為6月上中旬,收獲一般有以下兩種情況 :
1)用聯合收割機收獲小麥
用帶秸稈粉碎的谷物聯合收割機收獲 用帶秸稈粉碎的谷物聯合收割機收獲小麥時,由于收割機自帶秸稈粉碎功能,故可節省一次秸稈粉碎作業。為了防止由于過高的割茬影響后續作業的質量,收獲時割茬高度應控制在10cm左右。粉碎后的秸稈在地表的覆蓋要均勻,如因停車卸糧或因排除故障而導致秸稈成堆,應人工將成堆的秸稈挑開撒勻。
用不帶秸稈粉碎功能的聯合收割機或披掛式聯合收割機收獲小麥 用此兩種聯合收割機收獲小麥時,覆蓋的秸稈一般需進行粉碎,所以可在收割時保留較高的割茬(20cm或以上),這樣可以減少聯合收割機的喂入量,提高工效。
2)用割曬機或人工收獲小麥
割曬機或人工收獲小麥時,若不準備在田間進行秸稈粉碎作業,則應將割茬控制在10cm以下,收割的小麥運回脫粒后,將小麥秸稈在場院粉碎或鍘碎后運回地里,均勻地鋪撒在地表;若決定用秸稈粉碎機,則可將割茬留高一些,待脫粒后將秸稈鋪撒在地表,再用秸稈粉碎機粉碎。
2、秸稈粉碎作業
為了保證良好的秸稈覆蓋效果及減少播種時的堵塞現象,一般應進行秸稈粉碎作業。秸稈粉碎用錘式秸稈粉碎機或甩刀式秸稈粉碎機均可。根據經驗,一般不要在小麥收獲完后立即進行秸稈粉碎,應等到休閑期第一次雨后雜草長到10cm左右時再進行秸稈粉碎作業,這樣一是秸稈較干,粉碎效果后,二是可在秸稈粉碎的同時,消滅雜草,節省一次除草作業。
粉碎后的秸稈長度應控制在10cm以內。
3、深松作業
對于土壤較粘重(壤質土壤容重在1.3g/cm3以上,粘質土壤容重在1.4 g/cm3 以上的地區)或剛開始實行保護性耕作且土壤中有犁底層存在的地塊,應進行深松作業,以利雨水入滲。
深松時,由于地表有秸稈覆蓋,長秸稈會影響深松機的通過性能,故應在秸稈粉碎后進行,建議選用高地隙的單柱式雙梁深松機。為減少深松后地表可能會出現的溝壟,建議選用帶翼鏟的深松機(見后機具介紹),如帶上合墑器,地面將更平整。
4、休閑期除草
北方旱區冬小麥休閑期一般為7~9月,正好是雨季,故田間雜草可能較多,除了秸稈粉碎時除草外,根據雜草情況,應及時進行必要的除草作業。除草可以人工鋤草、機械除草,也可以用除草劑(如百草枯等)除草。需要注意的是,用除草劑除草時,由于地表有秸稈覆蓋藥劑不易進入地表土壤中,故應加大劑量。
5、播前表土作業
播前表土作業是相對深松、翻耕等深層作業而言,它僅對表土、雜草及覆蓋物產生影響,對深層土壤的破壞較小。
表土作業一般可選用缺口圓盤耙、淺松機、彈齒耙等,特殊情況下也可用旋耕機進行淺旋。
保護性耕作與傳統耕作的**大區別之一就是取消鏵式犁翻耕,而且大多數情況下實行免耕播種,這樣對冬小麥帶來以下幾方面的問題:一是地表容重較大,免耕播種時阻力大;二是收割機收獲、運糧、深松等作業時會在地表產生溝轍,地表平整度較差,會影響播種質量;三是秸稈覆蓋量過大或分布不均時,會影響播種機的通過性。所以,應在播種前進行必要的表土作業。
用圓盤耙進行表土作業時,除實現松土、平地、除草外,圓盤耙還會把部分秸稈混入土中,有利于播種機的通過。但在土壤含水量不合適(較大或過小)時,圓盤耙耙地會出現較大的土坷垃,對密植作物的播種和出苗有一定的影響,故耙地要在土壤墑情合適時進行。
帶碎土鎮壓輪的大箭鏟式淺松機和帶小鏟的彈齒耙比較適合冬小麥的保護性耕作,前者用大箭鏟在土層下5~8cm處通過,隨帶的碎土鎮壓輪可實現碎土等;后者的小鏟和彈性鏟柄會在作業時產生震動,也有利于碎土。表土作業后,地表的土壤容重有較大幅度的下降,可以減少播種機的開溝阻力40%左右,這一點對小型播種機意義較大;淺松還有良好的除草作用,可代替播前的一次除草;淺松后的地表平整度有較大的改善,可以提高播種質量。
淺松作業一般在播前1~2天進行。
用旋耕機進行淺旋也是表土作業的一種。淺旋作業能松土平地、除草,并將秸稈部分粉碎混入土中,有利于為播種創造良好的種床,但旋耕作業會打死土層中的蚯蚓,對土壤結構破壞較大,不利于保水保土。所以,一般不提倡進行旋耕。只有在剛實行保護性耕作的地區,可能因沒有其它表土作業機具,或因為對免耕播種機掌握不好等原因,為了保證良好的播種質量,可過渡性地使用旋耕。
冬小麥休閑期的旋耕作業必須注意以下三點:
淺旋作業應在播種前10~15天進行,這是為了保證旋耕后土壤有足夠的時間回實,否則,剛旋耕完播種,會出現土壤過于松軟,播種深度無法控制的現象。
若決定采用旋耕作業,可省去前序的秸稈粉碎作業,只要在收獲時將秸稈均勻地鋪撒在地表,播種前10~15天進行淺旋時,同樣可實現秸稈粉碎。
用旋耕機進行淺旋時,作業深度應控制在10cm以內。
6、播種作業
播種是保護性耕作**關鍵的作業。
播種是在地表有大量的秸稈覆蓋且大多為免耕條件下進行,地表條件惡劣,又要同時完成施肥作業,對免耕播種機要求高,所以必須預以高度重視。
播種時應選用良種,發芽率要求在90%以上,純凈度要高,不能有麥芒等雜物存在,以免影響種籽的流動;為了減少病蟲害的危害,播種前應進行藥劑拌種,拌種藥劑應根據當地病蟲害的具體情況選用,如山西中部地區常用的拌種劑為一種叫“一拌靈”的藥劑,具體操作時按藥劑的使用說明書拌種即可。
施肥與播種同時進行,施肥一般應長效和速效兼顧,一次施肥保護小麥全生育期的需要。
免耕播種的播種深度一般為3cm左右,化肥施用方式根據播種機的不同而異,有垂直深施、水平分施、側深施等,無論哪種方式施肥,施肥量在10kg/畝以上時,一般要求種籽與化肥的垂直距離要保證在4cm以上,而且施肥量越大,間距也應越大,以免造成燒種。垂直分施和側深施的效果優于水平分施。施用的化肥應選用顆粒肥,如尿素、二銨等,粉狀化肥容易結塊,流動性差,會影響施肥效果。播種前應對化肥進行檢查,不允許有大于0.5cm以上的塊狀肥加入肥箱,以免堵塞肥管影響施肥量;所加化肥應當干燥,不允許用潮濕易結塊的化肥。
播種量和施肥量一般與傳統耕作相同。
7、生育期管理
旱地冬小麥的生育期管理主要指雜草和病蟲害控制。一般在次年小麥返青后是雜草與病蟲害的多發期,要經常觀察,發現問題及時防治,采取噴灑農藥等措施,不使其發展成災。
以上冬小麥的操作規程可根據具體情況進行,并非每項作業都要進行。假如前茬小麥產量低,小麥長勢差,秸稈覆蓋量小于200kg/畝,則可不進行秸稈粉碎作業;另外深松、除草和表土作業也應根據需要進行。
(二)一年一熟區春玉米的保護性耕作操作規程
春玉米的機械化保護性耕作體系有免耕碎稈覆蓋體系、免耕倒稈覆蓋體系和深松碎稈覆蓋體系等。其工藝流程一般為:秋天收獲摘玉米會穗—秸稈粉碎或整稈覆蓋—免耕或深松休閑—表土作業—免耕施肥播種—雜草控制—田間管理。
1、收獲
春玉米的收獲一般在秋季10~11月進行。
玉米收獲時,不論是機收還是人工收獲,**好選用摘穗收獲工藝,不要將玉米苞皮留在地里,因為玉米苞皮韌性大,不易腐爛,留在地里會影響播種作業。
2、秸稈處理
收穗后的玉米秸稈要作為覆蓋物留在田間,根據體系的不同,覆蓋形式有以下兩種:
整稈覆蓋 整稈覆蓋又分為兩種:一種是立稈,一種是倒稈。立稈覆蓋可保證地表有較多的秸稈,不易被風刮走。但立稈覆蓋由于地表裸露較多,保水保土的功能較差。倒稈覆蓋是指玉米收獲后用機械或人工將秸稈壓倒鋪放在行間。壓倒時注意應順風向壓倒。倒稈覆蓋有良好的覆蓋效果,而且由于秸稈與根茬連接,不易被風刮走,同時順行壓倒后也可抑制雜草的滋生。
整稈覆蓋的兩種形式比較適合冬季風大的地區。但整稈覆蓋時,由于秸稈很長,會對次年的播種產生影響,所以此種覆蓋方式不適合玉米產量高、秸稈量大的地方。
粉碎覆蓋 粉碎覆蓋是指玉米收獲后,用秸稈粉碎機將秸稈粉碎后均勻地覆蓋在地表。這種方式覆蓋效果好,保水能力強,但粉碎后的秸稈易被風刮走或在田間集堆。所以對粉碎后的秸稈覆蓋地可采用缺口圓盤耙(重耙)耙地,耙地可將秸稈部分混入土中,減少秸稈被大風刮走或集堆的可能性,也有利于冬季降水的入滲,同時也有部分平地和除草功能。
3、深松—選擇性作業
對于土壤較粘重(壤質土壤容重在1.3g/cm3以上,粘質土壤容重在1.4 g/cm3 以上的地區)或剛開始實行保護性耕作且土壤中有犁底層存在的地塊,應進行深松作業,以利降水入滲。
深松時,由于地表有秸稈覆蓋,長秸稈會影響深松機的通過性能,故應在秸稈粉碎后、入冬前進行,建議選用高地隙的單柱式雙梁深松機。深松后出現的溝壟能增加地表的粗糙度,有利于保土(地表越粗糙,越不易發生土蝕),故在休閑期可不進行諸如平地等作業。
深松后能否多吸納降水,主要取決于冬季降雨(雪)的多少,如果冬季降水很少,深松還有可能增加土壤水分的散失。
4、播前表土作業—選擇性作業
春季播種前,應考察地表狀況,決定是否進行表土作業。假如地表不平度較大,秸稈較多或成堆,則應進行如淺松、彈齒耙耙地或必要時選用旋耕機淺旋。表土作業可改善地表狀況,尤其是在地溫較低的地方,還可提高表土地溫,有利于播種和出苗。假如地表狀況較好(平整、秸稈量適中),則可不進行表土作業,直接播種即可。
5、玉米播種
春季播種玉米時,應用免耕施肥播種機一次完成玉米的播種和施肥作業。
玉米播種應選用良種,因玉米播種機一般為精量或半精量播種,故要求玉米種籽的發芽率應達到95%以上,且應大小均勻;為了防治病蟲害,必須選用包衣種籽。
施肥與播種同時完成,要選用顆粒肥,長效與速效肥兼顧,按比例混合均勻后加入肥箱。為保證下肥順暢,化肥中不應有結塊存在。
播種和施肥深度應根據土壤墑情而定,一般情況下,玉米種籽的覆土為3cm左右,化肥則應施在種籽的正下方、側下方或側面(取決于播種機的類型),種肥間距應保證在5cm以上。假如播種時地表有干土層,則應實行深開溝、淺覆土,保證種籽種在濕土上。
在春季地溫較低或無霜期短的地方播種時還應注意的一點就是盡量將種行上和秸稈分到兩邊,這是為了種行能多吸收陽光,以利地溫提高和玉米生長。
6、田間管理
噴除草劑 為了防止雜草滋生,玉米播完后一個星期左右時應噴灑除草劑一次。可選用如2,4—D丁脂等除草劑,全面封閉地表,抑制雜草。由于地表有秸稈覆蓋,噴藥時應加大劑量。
間苗、補苗和除草 玉米出全苗后,應根據出苗情況進行間苗、補苗等。北方旱區春玉米種植區一般畝苗數應控制在4500株左右,若玉米行距為70cm,則株距應為20cm左右(可用667除以行距再除以畝要求的株數來計算株距);若缺苗不多,可以用間出的苗進行補苗,若缺苗較多,則應補種,補種時應先將種籽在水中浸泡24小時,使種籽吸足水分。
在間苗、補苗的同時可進行人工除草。
(三)春小麥、莜麥及其它小雜糧的保護性耕作操作規程
春小麥、莜麥、谷子、豆子、黍子等作物的保護性耕作技術規程與冬小麥等作物基本類似。
1、收獲
上述作物的種植區一般位于風沙較大的地區,作物秸稈大多作為燒柴和牲口飼草等,故秸稈全部還田有一定的困難。所以在收獲時,不管采用何種收獲方式,均應保持較高的割茬,以便利用根茬和高留茬保證一定的秸稈覆蓋實現防風固土和保水。
2、深松—選擇性作業
春麥及小雜糧種植區一般為沙壤土,且因冬凍春融,土壤結構會自然恢復,故一般不需要進行深松。對于土壤較粘重(壤質土壤容重在1.3g/cm3以上,粘質土壤容重在1.4 g/cm3 以上的地區)或剛開始實行保護性耕作且土壤中有犁底層存在的地塊,應進行深松作業,以利雨水入滲。
此類作物深松時,由于地表秸稈覆蓋較少,故對深松機沒有特殊要求。
3、播種
此類型區的作物播種條件是:秸稈覆蓋量少,收獲時所留的根茬也因冬季放牧及風吹而剩余不多,對播種機的通過性影響較小,免耕施肥播種機作業較容易。
播種時需注意的是:若冬季雨雪較少,播種時地表干土層較厚,可實行深開溝、淺覆土;另外,種籽較小、播種量小的作物(如谷子、黍子等),對播種機的排種機構要求較高,播種機的播量調整也要格外仔細、認真。對種籽及化肥的其它要求與小麥和玉米播種時相同。
4、田間管理
田間管理的主要任務是除草和病蟲害防治。一般可采用人工除草或噴施除草劑,噴施除草劑時,可在雜草剛萌芽時用2,4-D丁脂類除草劑即可。
(吉林省農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