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是我國第一大糧食作物,在糧食生產和消費中歷來居于主導地位。全國有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有水稻種植。2006年,水稻種植面積2929.5萬公頃,占全國谷物種植面積的30%;稻谷總產量18257.2萬噸,占糧食總產量的40%,居世界第1位。在主要糧食作物生產中,水稻生長發育環境和技術措施復雜,耕作栽培制度**細,生產環節**多,季節性**強,用工量**多,勞動強度**大,農民勞作**辛苦。改變水稻生產“面朝黃土背朝天,彎腰曲背幾千年”的生產方式,一直是廣大農民的迫切愿望。水稻生產機械化不僅可以大幅度減輕勞動強度,提高工效,而且可節本增效,采用機械栽植和機械收獲比人工作業每公頃平均節省成本750元,減損增產1000公斤以上。推進水稻生產機械化對穩定水稻生產,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增加農民收入,促進現代農業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一、水稻生產機械化發展現狀
近幾年,隨著我國農業機械化持續、快速、健康發展,水稻機收和機插秧技術難題實現了突破,水稻生產機械化快速發展。2006年水稻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已達40%,其中,水稻耕整地機械化水平為65%,栽植機械化水平為9%,收獲機械化水平為38.8%。當前,水稻生產機械化進入了加速發展時期,發展態勢良好,表現出三個顯著特點:
第一,關鍵環節機械化裝備與技術趨向成熟,推廣應用步伐加快。水稻生產主要環節,特別是收獲和栽植環節機械化技術問題基本解決,裝備可以滿足生產作業的需要。收獲機械化形成了聯合收獲和分段收獲兩種模式,全喂入
聯合收割機已大面積推廣應用,
半喂入聯合收割機發展迅速,進入了快速推進階段。2006年,全國稻麥聯合收割機擁有量達到50.5萬臺,機動割曬機擁有量63.8萬臺。新增水稻機收面積170.2萬公頃,連續3年增長幅度都在4個百分點以上,發展**快的江蘇省水稻機收水平已達到89.4%。機械化栽植形成了機插秧、機直播、機淺栽三種模式。機插秧取得重大突破,成為發展主流,機直播及機淺栽在適宜地區有一定發展。2006年,機插秧面積占水稻機械栽植面積的73%,全國27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有機插秧,水稻
插秧機擁有量達到11.2萬臺,新增機插秧面積53.3萬公頃,發展速度快,勢頭猛,潛力大,發展**快的黑龍江省栽植機械化水平已達到68%。
第二,服務體系不斷創新發展,逐步趨于完善。一是水稻生產機械化服務大戶、專業性服務組織及農機經紀人隊伍快速成長和壯大,組織化程度明顯提高。二是服務領域不斷擴大,從機收逐步向機耕、機播、育插秧拓展,并在跨區機械插秧上取得了成功經驗。三是服務模式不斷創新,從單項服務發展到全面、全程承包服務,形成了有組織的跨區作業市場和區域作業服務市場。四是跨區作業的規模逐步擴大,帶動了維修服務、配件供應、信息服務、中介服務等迅速發展。
第三,各個區域全面啟動,呈現競相發展的格局。我國水稻生產機械化發展格局可劃分為雙季稻區、長江中下游單季稻區、西南稻區和北方稻區四大板塊。總體上看,長江中下游單季稻區和北方稻區水稻生產機械化發展較快。2006年,長江中下游單季稻區水稻種植面積和產量分別占全國的26.1%和29.7%,機械栽植水平和機收水平分別達到9.3%和72.1%,機收水平全國**高,發展速度**快,2006年比2000年提高37個百分點。北方稻區水稻種植面積和產量均分別占全國的15%左右,機械栽植水平和機收水平分別達到36.3%和43.8%,機械栽植水平全國**高。雙季稻區水稻種植面積和產量均占全國的40%左右,機收水平達到26.7%,步入快速發展階段;機械栽植水平0.9%,開始起步,發展潛力巨大。西南稻區水稻種植面積和產量分別占全國的15.5%左右,機械栽植水平和機收水平分別為3.5%和11.8%,雖然機收水平全國**低,但發展需求旺盛,2006年重慶市機收水平比上年提高了7.7個百分點。總體上看,雖然各地發展水稻生產機械化的基礎和條件各不相同,但近幾年都呈加快發展的勢頭。
當前,制約和影響水稻生產機械化發展的主要問題:一是部分地方對水稻生產機械化的重要性、緊迫性認識不足,水稻生產機械化技術路線不明確,示范推廣投入不足、力度不夠。二是機械裝備需求與有效供給之間存在矛盾,適應雜交稻、超級稻生產機械化和免耕栽培機械化發展需要的新機具研發與創新不足,不能滿足雜交稻和超級稻大面積種植的需要。三是機耕道路、小型機電提排灌設施、機械維修網絡等基礎設施薄弱,直接制約了水稻生產機械化的發展。
二、水稻生產機械化發展思路與目標
現代農藝技術與農業裝備技術互促共進,農業機械化是現代農業高效、低耗、標準化生產的基本條件,農藝技術只有通過農業機械化技術載體才能得到大面積推廣和普及。美國、意大利、日本、韓國等已經實現了農業機械化的國家,高性能水稻栽植和收獲機械廣泛應用,水稻生產機械化水平均已達97%以上,實現了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水稻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和勞動生產率高。這些國家的實踐證明,水稻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40%以后,水稻生產機械化將進入一個加快發展的新時期,呈現出全程化、加速化的發展態勢,由產中向產前、產后延伸。加速推進我國水稻生產機械化,時機成熟,條件具備,是發展水稻生產,推動水稻主產區現代農業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必然要求。
(一)發展思路
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突出重點、經濟有效的方針,以水稻優勢產區為重點,以栽插和收獲兩個關鍵環節的機械化為著力點,政府扶持與市場引導相結合,農機與農藝相配套,推進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
——栽植環節重點發展育插秧機械化,主要通過政府支持,加強技術培訓示范,完善技術體系,以點帶面,梯度推進。
——收獲機械化主要通過市場拉動,結合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的實施,創新服務模式,加強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借助跨區作業和區域內規模化服務等形式快速推進。
——在有條件的地區,依托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帶動,推進烘干機械化。
(二)發展目標
2010年,水稻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50%,水稻收獲機械化問題基本解決;2015年,水稻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70%,水稻栽植機械化問題基本解決,部分地區率先實現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2020年,實現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
(三)區域發展重點
長江中下游單季稻區,以田間集約化育秧技術為主,大力發展機械插秧,適宜地區發展機械直播。插秧機械由手扶插秧機逐步向四輪高速插秧機發展。推廣高性能聯合收割機,逐步發展機械烘干。全區域率先實現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
雙季稻區,在發展機收的同時,大力推進栽植機械化,重點解決多季稻晚稻機械栽插和深泥腳田聯合收獲問題。丘陵山區主要發展小型耕整地、插秧、收獲機械;平原地區發展大中型耕整地、插秧、收獲機械;在山區和深泥腳田地區應采用簡易聯合收獲或分段收獲方式,發展小型聯合收割機、割曬機和脫粒機;依靠龍頭企業帶動,逐步發展機械烘干。
西南稻區,以提高收獲機械化水平為突破口,同時加強水稻栽植機械化培訓示范與推廣。重點解決山地和小田塊機械化技術與裝備問題,發展中小型耕整機械、手扶式插秧機械。推廣分段收獲技術,發展小型割曬機和脫粒機。有條件的地區推廣聯合收獲和機械烘干。
北方稻區,大力推廣水稻機械插秧技術,提升收獲機械技術水平,積極發展機械烘干,推動水稻生產機械化向產前、產后延伸,推進稻谷產業化發展。北方稻區中的東北稻區率先實現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
三、加速推進水稻生產機械化的政策建議
(一)持續加大對水稻生產機械購置補貼的支持力度
中央和地方財政要進一步加大對水稻半喂入聯合收割機和插秧機購置補貼力度,將育秧播種機列入購機補貼范圍。鼓勵地方財政累加補貼,集中財力提高水稻栽植和收獲環節機械化水平。實行區域性差別補貼,加大貧困地區、血吸蟲重疫區農民購置水稻生產機械的補貼規模和比例。財政補貼重點向水稻種植大戶、農機大戶和農機服務組織傾斜,逐步建立以財政資金為引導,農民和農業經營服務組織投資為主體,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多元化投入機制。
(二)加強水稻生產機械化的技術示范推廣與培訓
設立專項資金,在全國建立一批水稻生產機械化技術集成示范基地,進一步完善不同區域水稻生產機械化的技術路線和技術模式,開展以機插育秧為主要內容的技術培訓、宣傳和推廣,發揮引導、示范、帶動、輻射作用,推動我國水稻生產機械化快速發展。
(三)強化水稻生產機械化裝備技術創新
組織開展水稻生產機械化基礎研究和關鍵裝備的科研攻關,研發免耕栽培播種機械、高效水田植保機械、超級稻栽插和收獲機械。進一步完善與機插秧配套的低成本、標準化育秧技術,提高育秧播種機均勻度。推進農機與農藝相結合、產學研推相結合,集成、配套和示范水稻機械化生產技術體系,加快水稻生產機械化技術的推廣應用。
(四)加強水稻生產機械化基礎設施建設
將農村機耕道路、農機場庫棚、中小型農村機電提排灌設施建設納入農業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內容,不斷加大投入力度。支持在不同區域建立高性能水稻生產機械維修中心等,為加速水稻生產機械化發展創造條件。
(五)積極培育水稻生產機械化服務市場
以推進服務產業化為核心,培育機插秧合作社、機械收獲作業公司等新型服務組織,加強信息服務和組織協調,實現專業化分工和區域間優勢互補,以機具的高效利用和共同利用,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在長江中下游單季稻區等水稻生產裝備水平和機械化水平較高的地區,推行機具“走出去”跨區作業的發展模式;在西南稻區等水稻生產裝備水平和機械化水平較低的地區,采取“引進來”與自主培育相結合的社會化服務模式,借力加快發展。
發表于 @ 2008年04月18日 15:13:00 |點擊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