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業建設第四師(以下簡稱農四師),是執行屯墾戍邊使命,擔負生產隊、戰斗隊、工作隊任務,發揮開發、建設、穩定邊疆和鞏固邊防作用,是一個特殊的農墾組織。
農四師地處天山西部北坡山區,位于祖國西部的伊犁河谷,為外泄型山間盆地。東起南北疆交界的天山那拉提達坂,西至中哈邊境,境內北、東、南三面環山,與塔里木盆地、準格爾盆地隔天相望,谷地開口向西,勢呈楔形,伊犁河及其三大支流—喀什河、鞏乃斯河、特克斯 河蜿蜒奔流其間,河谷一帶為各具特色的沖積扇平原。"不到新疆不知中國之大,不到伊犁不知新疆之美"。伊犁河谷山川秀麗,風光旖旎,素有"塞外江南"的美譽。
農四師成立于1954年。其前身是原中國人民解放軍新疆軍區五軍十五師,由原中國人民解放軍二軍五師十三團、新疆軍區通訊團、六軍騎兵團合編組成。其中,十三團(現農四師七十二團前身)**早是中國工農紅軍第六軍團的一部分,1937年改編為八路軍一二O師三五九旅七一七團,1949年2月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二軍五師十三團。這支部隊曾參加過五次反"圍剿"、二萬五千里長征、南泥灣大生產、南下北返、中原突圍、保衛延安、解放大西北,身經百戰,歷盡艱辛,為新中國的誕生和新疆的解放建立了不朽功勛。
1954年,五軍十五師全體官兵集體轉業,在塞外邊陲譜寫了伊犁河谷屯墾戍邊的新
篇章,成為伊犁墾區的先驅者、創建四師的開拓者。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中期,大批復轉軍人、知識青年、支邊青壯年懷著一腔熱血,從祖國各地來到這里,融入了保衛邊疆、開發伊犁的偉大事業中。四十多年來,全師各族干部職工繼承和發揚南泥灣精神,以"獻了青春獻終身、獻了終身獻子孫"的豪邁氣概實踐和鑄造了兵團精神,在亙古荒原上開創了阡陌縱橫、屋宇羅布、樹木成蔭,小城鎮初具規模的綠洲,使四師從無到有,不斷壯大,發展成為黨政軍企合一、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工交建商服綜合經營的特殊社會集團。
農四師機關位于古絲綢之路的北部重鎮-伊寧市。50多年來,農四師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各項事業得到全面發展。全師現有土地總面積66萬多公頃,耕地面積10.051萬公頃 ,優質草場24萬公頃。擁有19個團場,38個工交建商企業,50個教育、衛生、社會服務事業單位,總人口22.39萬人,在崗職工7.42萬人。19個團場中有13個邊境團場,其中7個邊境團場與哈薩克斯坦接壤。霍爾果斯、都拉塔和木扎爾特三個國家一級口岸均在我師境內。全師主要農產品有糧食、油料、棉花、甜菜、瓜果、香料等。主要工業產品有白酒、葡萄酒、啤酒、食糖、奶粉、酒精、玻璃、陶瓷、水泥、羊毛、絨制品等30多種。
農四師有著豐富的水、土、光、熱和礦藏等資源優勢及獨特的地緣優勢,享有國家支持中西部地區發展、自治區全面發展、兵團計劃單列和中央進一步加強兵團工作指示的政策優勢。這里,不僅有絲綢之路北道的歷史古城-阿力瑪里(蘋果城),新疆歷史名城之一-惠遠古城,而且有蒙古城遺址、惠寧古城、格登碑、草原石人、火龍洞、那拉提和昭蘇大草原旅游區等名勝景點,吸引了大批國內外客人度假、觀光、旅游、避暑。
農四師經過四十多年的開發、建設,全師基本上實現了水利化、林網化和機械化,生產條件明顯改善,經濟實力不斷增強,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 。目前全師已具備相當雄厚的產業基礎,加之優越的地理環境和資源優勢,開發前景無可限量,投資環境愈益看好。熱忱歡迎國內外有識之士前來投資、辦廠,進行經濟技術合作,共同開發本地資源。
2006年,全師預計實現生產總值27.4億元,同比增長12.3%,人均收入1.1765萬元,同比增長11.9%。歷史又掀開了一頁,展望新的征程,農四師黨委根據黨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和中共農四師第八屆委員會第七次全體會議精神,提出了新的經濟社會發展目標:到2010年, 全師生產總值達到40.7億元, 年遞增11%,其中工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比重達38%,人均生產總值1.69萬元,達到2100美元。把農四師打造成兵團的邊境強師、重要的畜牧業大師和特色經濟作物師,初步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
50多年的歷史中,農四師肩負屯墾戍邊的使命,在鞏固邊防、穩定邊疆、促進民族團結和發展地方經濟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以“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艱苦創業,開拓進取”為主要內涵的兵團精神,正凝聚成一座無言的豐碑。
發表于 @ 2008年09月10日 00:26:00 |點擊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