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文章分析了我國農機行業在當前形勢下不能適應我國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現代農業發展的需求,提出我國農業裝備的發展不適應國際市場競爭,分析農機行業走技術創新道路存在的困難是缺乏對創新的投入以及缺乏有效的創新機制及創新理念。提出了促進技術創新的四項有力措施:加大資金投入是前提,培養專業人才是關鍵,建立有效機制是重點,**終要轉變創新觀念鼓勵自主創新。
我國“十一五”規劃提出了要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科學技術發展的戰略基點和調整產業結構、轉變增長方式的中心環節。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的發展關系到整個國家現代化發展的進程,農機行業是為現代農業提供生產工具和技術裝備的產業,是用物質和技術手段提高農業生產力水平的重要行業,它的發展可以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的進程,但是,農機行業的自身發展必須依靠技術創新的推動來保持快速健康的發展。
1 農機行業的發展不適應農業發展和國際競爭,走技術創新道路勢在必行
**近幾年,雖然我國農機行業發展比較快,但是還是無法適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要求,無法滿足現代農業發展的要求以及國際競爭的要求。
1.1 農機行業的發展不適應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是從戰略全局出發,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大舉措,農業機械作為農業生產的工具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這就要求農機行業為農業生產提供種類齊全、技術先進、多功能的農業機械,并且還要保證農業機械質量優良、價格合理,使農業機械成為改善農民生活水平的有效工具。但是,目前我國農機行業生產的農業機械功能單一、技術含量低、種類不全,無法滿足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需要。2006年“一號文件”提出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具體要求,指出“大力推進農業機械化,提高重要農時、重點作物、關鍵生產環節和糧食主產區的機械化作業水平”。這就對農機行業的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通過技術創新,才能解決目前存在的水稻的插秧技術、玉米的收獲技術等急需解決的技術瓶頸,才能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做出更大的貢獻。
1.2 農機行業的發展不適應現代農業發展要求
黨的十六大提出“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建設現代農業,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任務”。現代農業與傳統農業相比,它的內涵更加豐富,包括產前領域、產中領域和產后領域:增長方式由以前主要依賴資源投入到現在主要依賴新技術投入;現代農業還要求發展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可持續農業。現代農業的發展離不開農業機械,農機行業必須為現代農業的發展提供價格低且質量可靠的運輸設備、先進的農田作業設備以及產后加工設備,保證農民的持續增收;提供節水、節能、定位變量作業機械利養殖設施技術與裝備,提高農業的生產率和產出率,減少農民的勞動量;提供保護性耕作機具以及節約能源保護環境的農業裝備,為實現可持續發展創造條件。
1.3 農機行業發展不適應國際市場競爭的要求
國際的農業裝備產品發展趨勢向著大功率、大型化和多樣化方向發展,發展不同的糧食作物、經濟作物、果蔬作物、牧草作物等全程機械化設備。國外研究的復式作業和聯合作業的農業裝備可以充分利用功率、減少油耗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作業的成本。目前,國外農業裝備產品的向著控制智能化、操作自動化和駕駛舒適化發展,并且普遍都采用衛星定位、激光制導和產量傳感器等高新技術。而我國目前農機行業生產的農業裝備主要是以小型
拖拉機為主,還包括一些技術含量比較低的農業裝備,這與國外農業裝備發展的趨勢不相適應。我國農業勞動者創造的農業價值僅相當于美國、法國等發達國家的十分之一,加拿大、澳大利亞、日本的六分之一。農業機械化生產程度較低,許多方面的機械化生產還是空白,這些情況都無法適應國際市場激烈的競爭要求。
解決三個“不適應”的關鍵是依靠技術創新,提高整個行業創新能力水平,以技術引進和跟蹤開發為主,提高自主創新、引進吸收再創新能力,充分發揮技術在農機行業中的作用。
2 農機行業走技術創新道路的困難
技術創新是行業發展基石,行業要想快速發展,必須大力提倡走技術創新的道路。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走技術創新道路存在一定的困難。
2.1 創新投入不足,缺乏創新實力
科技投入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資金的投入,另一方面是人才的投入。
科研經費的投入在技術創新中起著主要作用,是為技術創新提供物質基礎,是推動技術創新的客觀源泉。我國對農機行業技術創新的資金的投入,另一方面是人才的投入。
科研經費的投入在技術創新中起著主要作用,是為技術創新提供物質基礎,是推動技術創新的客觀源泉,我國對農機行業技術創新的資金投入,總體來說是比較低。2004年,國家對農機化的科研技術推廣培訓總投入約是2.8億元,只占對農機化總投入的0.98%,還不到1%,如果減去推廣和培訓費用,科研經費更少。農機行業的銷售利潤為22.74億元,科研技術推廣培訓經費占銷售利潤的12.31%。2005年,隨著國家對農業的重視,國家對農機化的科研技術推廣培訓總投入增加了1億多元,占對農機化總投入的比例有了—定程度的增加,達到1.14%。農機行業的銷售利潤為41.43億元,科研技術推廣培訓經費占銷售利潤的9.17%。但是,國外的企業很重視技術創新,它們每年在技術創新中投入的資金都比較多,比如,世界500強的美國迪爾公司2003年銷售利潤為6.43億美元,但投入的科研經費卻是5.77億美元,占89.74%,意大利的凱斯紐荷蘭在2003年虧損的情況下,投入科研經費卻是2.59億美元。可以看出,我國對農業裝備技術創新的資金投入嚴重不足,這就從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我國農機行業創新能力比較低。
人是生產力中**活躍的因素,是技術創新的載體。從這一意義上來講,技術人員在技術創新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是推動技術創新運行的主觀源泉。創新人才的培養可以給整個農機行業注入新鮮的血液,加大對農機專業人才的培養,推進農業機械化。從我國目前整個行業的實際情況來看,科研技術人員主要集中在科研機構中,但是占整個行業的主導地位的企業卻很少擁有的技術人員,這樣就影響了整個行業的創新能力的發展。國家應該采取措施,開展農業機械化科技知識的宣傳和教育,培養農業機械化專業人才,普遍提高農民綜合素質。
2.2 創新動力不足,缺乏創新機制
1)目前我國農機行業的科研成果大多來自科研機構、大專院校,它們很少了解市場的需求,與企業的生產經營脫節,研究出來的新產品很難滿足市場的需要,導致研究出來的成果無法轉換成新產品,造成了資源的浪費。這樣降低了科研機構、大專院校技術創新的積極性。由于企業缺乏對技術創新的正確認識,企業的領導只看重經營效益,忽略了科研的成效,導致企業沒有形成整套的創新體制。
2)近年來,雖然我國政府為促進農機技術創新創造了一些條件,先后頒布了《農業機械化促進法》和一些政府文件,為技術創新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支持,但是與西方國家相比,在法規政策上缺乏有效激勵技術創新的優惠措施。同時,我國政府在支持技術創新的過程中常常重視科研機構、大專院校的技術創新,忽視了企業的技術創新水平,這就必然會影響企業追求技術創新的積極性,從而造成整個行業的技術創新能力無法顯著地提高。
3)市場通過價格體系,發揮提供信息、收益和決定收入分配等功能,促進技術創新活動。我國市場體系尚不完善,產品質量差價尚未完全拉開,沒有形成全國統一的市場,地方保護主義嚴重,阻礙了企業技術成果的商業化,企業難以從有限的市場中收回投資。這就導致生產出來的新產品無法為企業創造出更多的利潤,影響了創新的積極性。
2.3 創新觀念匱乏,缺乏創新理念
創新觀念是指在進行各種營銷活動中,不斷有所突破、有所創新的市場觀念。創新觀念是生產企業興旺發達的源動力,是行業成敗的關鍵。但目前農機行業中相當一部分經營者創新觀念淡薄,這是技術創新能力低下的一個重要原因。陳舊的創新觀念導致企業重外延式發展,輕內涵式提高。企業重視技術、設備的引進和更新,輕視軟技術的消化吸收和自主創新;重視上新項目、鋪新攤子等基本建設,輕技術改造和技術進步;在選擇項目時重急功近利的“短、平、快”項目,輕高投入、高科技、高風險、高效益的長遠項目和大型項目;重視單項新產品的開發,輕視職工整體素質的提高和企業整體技術創新能力的培養;重生產經營活動,輕科技、管理工作:重有形資產的增加而輕資本運營和無形資產的增值等。科研機構和大專院校的研究目的是為了項目而研究,根本沒有考慮到農民的需要、企業的需要、市場的需要,研究出來的產品在一定程度很難投入到市場范圍內。他們都缺乏創新理念,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創新能力的提高。
3 促進技術創新的措施
農業裝備的技術創新具有一定的風險性,是每個國家財政支持和投入的重點領域。因此,國家對農機行業發展的扶持,應把重點放在支持農機創新體系建設和科技創新活動開展以及科技成果推廣上。
3.1 加大農業裝備技術創新的投入
國家落實貫徹《農業機械化促進法》和《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對農機行業的支持力度。國家應該逐年加大對農機行業技術創新的投入,保障科研院所、大專院校和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夠順利進行。通過培養技術創新的資金市場,調動和引導包括外資在內的社會資金,多渠道、多方式增加對農機企業研發活動的投入,建立功能完備、高效的資金投入體制。加大對農機行業技術創新資金投入的管理,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把資金投放到市場急切需要的地方,使有效的資金發揮出無限的作用。
3.2 加強農機行業人才的培養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在國家的穩定和發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但是整個農業產業的利潤是比較低,同樣農機行業也是一個微利制造行業,整體效益低,人才流失比較嚴重。近年來,農機高等教育也呈現萎縮態勢。國家應該制定一定的優惠政策,采取積極措施,加強對農機行業人才的培養,尤其是要加強包括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在內的培養農機人才的主要機構給予足夠的支持。農機企業要改革和完善分配和激勵機制,支持企業吸引科技人才,允許大型農機企業對技術骨干和管理骨干實施期權等激勵政策。
3.3 建立有效的技術創新機制
技術成果的創新與轉換具有風險性、高投入性、高效益性等特征。創新成果公開以后,就很容易被別人無償地仿制和學習,投資者和技術成果的創造者就很難獲得相對應的“高收益”,有時候甚至難以回收投資成本,進而遏制了農機企業技術創新的積極性。國家要建立有效的體制,完善知識產權保障體系,確保技術成果的投資者、創新者、轉化者的收益。
提高農機行業的創新能力,必須推動產學研聯合,使企業、研究機構和大專院校在技術創新體系中都能承擔起相應的職責,充分發揮其作用,構建一個使各個方面都能各盡所能的技術創新機制,從而推動我國農業裝備技術創新能力的提高。
3.4 增強創新觀念,加快創新文化建設
要想提高行業的創新能力,必須提高技術創新的觀念,因為沒有創新的觀念就不會有創新的行為,正確的創新觀念是行業創新的源泉所在,創新的觀念是建立在一種良好的創新文化氛圍中的。良好的創新文化可以改變農機企業把技術創新簡單地認為是一種追求眼前利潤的短期行為,使企業真正認識到開發新技術、新產品是企業長遠發展的基石,是行業發展的助推器。良好的創新文化還可以創造有利于企業新發明、新設想的產生以及團體協作的精神,為技術創新的成功提供保障。
發表于 @ 2008年07月09日 19:28:00 |點擊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