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現在的位置:農機通首頁>>農機博客>>王超安>>產業研究>>
來源:山西省古縣農機局 作者:楊麗麗 關智敏
摘 要 分析了農機化在農業結構調整中的重要作用,結合古縣的實際情況,論述了在農業結構調整中發展農機化的新思路
調整農村產業結構是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舉措。近年來,山西省古縣以特色農業為主攻方向,大力發展優種核桃、雙孢菇、蔬菜、林果、畜牧、養殖等主導產業,加快了農業科技進步,促進了農產品加工轉化增值。農業機械作為先進生產技術的有效載體,在農業結構調整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它必須適應農業結構調整的需要,創新發展,更好地融合到農業結構調整的大格局中。
1.充分認識農機化在農業結構調整中的重要作用
從根本上說,調整農業結構是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農業轉變的必然選擇。實現這一轉變,關鍵是要引進和采用新的現代化農業生產要素和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而現代農機本身是先進科學技術的載體,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必然需要這個載體強有力的支持。①發展特色農業,必須依靠規模優勢,大面積地應用先進農藝技術和生物技術。而只有充分發揮機械作用,才能及時、準確、規范化地實施,進行專業化、規模化生產,以提高效率,保證效果。②促進農產品加工轉換增值,發展農產品加工、儲藏、保鮮和運銷業,也都離不開農業機械化。③要改善農業生產基礎條件,展開以水利為重點的生態環境建設,以及小城鎮建設,農機仍然是主力軍。近幾年,古縣的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和荒山、荒灘改造,大力推行機械化施工,提高了工程質量,節省了工程投資,極大地加快了工程進度,這充分說明業機械具有人工不可替代的作用。
2.調整農業結構 推進農機科技創新
要適應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農機系統必須首先進行結構調整,努力實現“兩個轉變”。
(1)實現農機發展由“量”的增長到“質”和“新”的提高和轉變。所謂“質”的提高,就是要優化農機裝備結構,在繼續抓好糧食作物生產機械化的同時,高度重視經濟作物,使農業機械在更多的領域和環節上發揮作用。所謂“新”,就是要大力推廣農機化新技術、新機具。“質”和“新”是統一的,既要求質,也要求新。在這方面,古縣著力推廣應用了以下新的適用機械;①玉米生產機械。古縣的玉米種植面積在6萬畝以上,2006年引進玉米聯合收獲機械2-3臺,玉米秸稈還田機20臺,同時大力推廣了玉米播種機械,努力提高玉米生產的機械化水平。②荒山荒灘開發機械。古縣現有85%以上的面積是黃土丘陵,開發的潛力很大,有機械化開發的成功經驗。今后重點是增加機械,擴大開發面積。如果這方面搞好了,農民的收入就會有較大的增長。三是圍繞設施農業,推廣適應核桃、雙孢菇、蔬菜、林果、畜牧養殖等生產過程中的機械。近年來,古縣引進推廣了旋耕機械、化肥深施機械、播種機械、鎮壓機械、鋪膜機械、噴灌機械、滅蟲機械、摘果機械、收獲機械、飼料加工機械,以及農產品加工、儲藏、保鮮、運輸等有關機械,今后還要在大棚機械方面做好示范工作,使設施農業機械化水平有新的提高。
(2)實現農機服務市場向“產業化”的轉變。推進農業機械化,要按照市場經濟規律組織農機服務活動,實現投資主體、經營主體、效益主體的統一,走自我經營、自我積累、自我發展的路子,不斷創新農機經營體制和服務模式,大力發展農機合作組織,引導和鼓勵發展專業合作社、農機協會及研究會等各類農機合作經濟組織,尤其是要重點發展農田作業組織。這樣,就能把千家萬戶農機擁有者的無序生產組織起來,變為有序的高效生產,提高效益,減少資源浪費。近幾年小麥跨區作業就是產業化發展的成功實例。今后還要組織玉米聯合收獲機械跨區作業和大型收獲機械的跨區作業.在繼續完善縣、鄉、村三級農機服務組織的同時,大力發展個體戶經營農機,扶持培育農機“大戶”,加強技術指導和信息服務,使私營大戶成為農機服務產業化的中堅力量,形成以縣為龍頭、鄉為重點、戶為基礎,上下貫通,縱橫相連,覆蓋全縣的農機服務產業化網絡。
3.多方支持 營造農機化發展的良好環境
農機化事業是一項社會系統工程,需要各級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各級職能部門的通力協作。在農機化發展過程中,要繼續做好改革和投入引導工作,廣開投資渠道,爭取各方面的支持,建立起國家、集體、個體共同投資的良好機制,在農業發展基金等有關款項中,加大對農機的投入力度,繼續落實好機具購置補貼工作,推進農機化事業的發展
發表于 @ 2008年07月09日 18:44:00 |點擊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