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現在的位置:農機通首頁>>農機博客>>王超安>>產業研究>>
來源:中國農業大學 作者:白人樸
中央文件把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對農民購置農機實行補貼政策,與加大解決“三農”問題力度,促進農民增收聯系起來,這還是第一次。對在新階段做好農業機械化工作,推進農業現代化發展,意義重大,影響深遠。在剛剛閉會的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上,第一次審議了“農業機械化促進法”,標志著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進入了立法推進的新時期。
一、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是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促進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理解文件精神,首先要正確認識為什么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能夠促進農民增收。這是因為在農業生產中增加農業機械等現代生產要素,減少人力勞動等傳統生產要素,可以根本改變生產方式,對傳統農業進行改造,大幅度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可以進行有規模的農業標準化生產,提高農產品質量和安全水平,提高農業比較效益和國際競爭力。這一點對在經濟全球化態勢下參與國際競爭尤其重要。國內外經驗證明,農業勞動生產率的高低,決定著農民收入的高低。農業勞動生產率高,農民收入才會高;農業勞動生產率低,農民收入也低。而農業機械又是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的關鍵要素,農業裝備水平和機械化水平高,農業勞動生產率也高,反之則低。我國是世界上農業人口**多的國家。我國農業人口過多、比重過大,農業裝備和生產方式落后,農業勞動生產率低,國際競爭力弱,是制約農民收入提高的重要原因。增加農業機械,減少農民,已成為發展農業生產,增加農民收入的重大課題。
從各省情況分析,我國農民人均純收入**高的5個省市依次是:上海、北京、天津、浙江、江蘇;收入**低的5個省依次是:青海、云南、陜西、甘肅、貴州。比較可見:農民人均純收入上海是貴州的4.2倍;農業勞動生產率上海(10480元)是貴州(2066元)的5倍;第一產業從業人員占全社會從業人員的比重上海為11.3%,貴州為65.3%;頃均農機化投入上海為244元,貴州僅39元;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上海在南方15省市中居前3名,2002年達32.4%,貴州僅1.2%,倒數第一。我國農機戶約占鄉村總戶數12%,從事農機作業服務的人員約占農業從業人員的10%。據調研資料,農機戶家庭人均純收入比一般農民人均純收入高40%左右。
從國際比較分析,目前我國農業從業人員約為美國的123倍,而農業勞動生產率不到美國的1%。我國每百名農業勞動者擁有拖拉機約4臺,美國為145臺,美國農業勞動生產率高達3.47萬美元,比人均GNP值還高,農民收入和生活水平與社會其他成員相近,甚至更優。與我國目前狀況形成強烈反差。世界上農民收入高、生活富裕的國家,都是實現了農業機械化、現代化、農業勞動生產率高的國家;農民收入低、生活貧困的國家,都是農業機械化、現代化水平低,農業勞動生產率低的國家。
二、農業機械化促進農民增收,要解決好三大障礙、抓好五個結合。 三大障礙是:技術性障礙、經濟性障礙、體制性障礙。技術性障礙主要表現是:目前農機品種、質量和農機作業項目不適應結構調整多樣化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農機有效供給不足問題很明顯。農機具供求關系的主要矛盾已不是總量不足的矛盾,而是結構性矛盾。經濟性障礙主要表現是:農民收入低,買機用機都遇到資金困難。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民已成為農業機械投資的主體,近年農戶用于購置農業機械的年投資總額近200億元,占全國農業機械購置費的96%。根本原因是對農機投資有利可圖,可以增加收入。但購買農業機械往往一次性投資較大,農民收入低,購買力有限。所以國家扶持、補貼就很必要。國家對農業機械化采取必要的扶持措施,對購機農民適當補貼,既符合國情,有迫切需要,又符合國際通行作法,符合WTO相關規則。體制性障礙是由于我國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經濟體制還不完善,農機化發展中還面臨一些體制性問題需要通過深化改革加以解決。需要更大程度地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又要健全宏觀調控、引導機制,進一步完善政府的管理和服務職能,為農機化健康發展注入強大動力,創造良好環境,提供強有力的體制保障。
在新階段,必須站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現代化進程的新高度,抓好五個結合。一是推進農業機械化與產業結構戰略性調結合,為結構調整提供機械化支持。二是把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與推進主要農產品生產過程機械化結合,尤其要解決好制約生產過程機械化的瓶頸機械化技術裝備問題。發揮區域比較優勢,發展特色農業,提高農業比較效益和國際競爭力。三是推進農業機械化與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結合,提供先進農業機械裝備或農機作業服務支持,發揮產業優勢,取得品牌效益和規模效益。四是推進農業機械化與加快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結合,促進過剩的農業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減少農民,提高效益,拓寬增收領域。五是加強政府對農業機械化的支持和調控力度和充分發揮市場對農機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結合。
發表于 @ 2008年07月08日 10:36:00 |點擊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