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現在的位置:農機通首頁>>農機博客>>王超安>>拖拉機技術>>
來源:中國經濟網
建設現代農業,離不開農業機械化。作為先進農業技術和生物技術實施的載體,農業機械化可以提高農業生產技術水平,改善農業生產經營條件,進而提高土地產出率和勞動生產率,保證農產品質量,減輕勞動者的勞動強度,在提高農業的科技含量、增強農業的功能、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以及促進農村產業結構調整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把握農業機械化的現狀與趨勢
綜觀發達國家農業現代化的過程,盡管由于資源稟賦特征不同,不同國家選擇了不同的農業技術進步路徑,但其農業現代化的技術結構中均包含了全面的農業機械化。目前,我國總體上進入了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新階段。國際經驗表明,這個階段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對農業機械技術的需求增大。因此,積極發展農業機械化,是發展現代農業、建設新農村的重要支撐。
我國農業機械化事業經過50多年的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目前,已形成完整的農機裝備工業體系,成為世界農業裝備生產大國;綜合農業機械化作業水平達到38%,其中機耕、機播、機收水平分別達到50%、35%和24%,部分地區的綜合機械化水平超過45%甚至50%;農業機械化的作業領域正在由田間作業機械化向農業生產全過程機械化發展,由農產品的粗加工向深加工發展,由糧食生產為主向農、林、牧、副、漁業全面發展。從趨勢上看,農業裝備的技術升級及結構優化成為新一輪發展的重點,逐步向大型化、廣度化、成套化、智能化、精準化以及適應各種復雜區域作業的配套機具的方向發展。這些發展變化在改變農村生產力結構、提高農業生產水平、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等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然而,與發展現代農業的要求相比,我國農業機械化水平仍有相當大的差距,總體上還處于初級階段。
積極發展農業機械化
突破大量勞動力滯留于土地的瓶頸,提高農業機械化生產效益。一方面,保持工業部門的快速發展勢頭和城鎮二、三產業的合理結構,以吸納更多的農村富余勞動力;另一方面,促進農業生產方式的調整和創新,在鞏固和提高傳統的大田糧油生產機械化水平的基礎上,大力發展經濟作物和蔬菜園藝生產機械化以及工廠化設施農業,從而不斷提高農業機械化生產效益。
因地制宜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為農業機械化發展創造條件。探索在市場機制作用和國家宏觀調控下土地流轉的機制,引導土地適度規模經營。同時,積極推進農業產業組織和服務體系創新,為小規模生產走向大規模市場開辟方便快捷的通道。近年來,我國農民創造的農機跨區作業模式,為農業機械化提供了一條有效途徑。聯合收割機跨縣、跨省轉場數百公里,平均單臺單季作業面積由在本地作業的400~500畝提高到1000~1500畝,作業時間由5~7天提高到30~40天。這是符合我國國情的農業機械化發展道路。應當注意的是,建立健全農村社會保障體制,對于解除農民的后顧之憂、發展土地適度規模經營是十分重要的。
增強農業科技創新和轉化的能力,強化農業機械化發展的科技支撐。針對我國地形地貌特征和各地區資源稟賦差異較大的實際,大力推進技術創新,不斷增強農業科技創新和轉化的能力。我國各地生產條件千差萬別,應根據不同區域社會經濟、自然資源的特點,圍繞增強農業和農村基礎設施、培育區域優勢產業、推進優勢特色農產品基地建設等戰略重點,瞄準農業機械的適應性技術難題著力創新,特別是增加小型輕便的農業機械供給,激活潛在需求,提高科學技術對農業發展的支撐和保障能力。
發表于 @ 2008年07月02日 11:08:00 |點擊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