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現在的位置:農機通首頁>>農機博客>>紅興隆北雁現代化農機>>北大荒歲月>>
百萬知青
新中國成立后,1958年8月29日,中共中央作出了《關于動員青年前往邊疆和少數民族地區參加社會主義建設的決定》。決定指出:“勞動力不足是加速邊疆和少數民族地區的社會主義建設的重大困難……,中央決定自今年到1963年五年內,從內地動員570萬青年到這些地區參加社會主義的開發和建設工作……。”
從1958年6月開始,先后有5.5萬名從山東支邊青年和移民,高舉墾荒的旗幟來到北大荒,為墾區注入了新鮮血液。成為墾區職工隊伍中一支舉足輕重的力量。
1968年6月18日,以“屯墾戌邊”為主要任務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沈陽軍區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成立,將原東北農墾總局所屬農場和部分省屬農場合編成5個師,轄58個團(后擴大發展到6個師)。這一年就有3萬多城市知青成為“兵團戰士”。從1968年至1976年,共有54萬城市知識青年加入到北大荒人的行列。
這是一支充滿朝氣的隊伍,也是北大荒開發以來諸多隊伍中數量**多、文化程度**高、流動性**大的一支隊伍。前后十幾年時間里,幾十萬人潮水般涌來,他們留給這塊土地的是**寶貴的財富——青春。在第一代北大荒創業者的言傳身教下,知青們第一次了解生活,第一次懂得了人生。北大荒精神對他們的成長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一大批優秀人才脫穎而出。
盡管由于特定的時代、特定的原因,他們中的絕大多數人離開了這塊土地,但是他們始終把這里當作自己的第二故鄉,每一次北大荒深情的呼喚,都會激起千萬個家庭的強烈響應!盡管有關的史志材料里,還沒有準確完備地評價這場知青運動,但作為傳輸城市文明和普及文化、教育、科技來說,這無疑是一次歷史上極為罕見的、大規模的文化移植運動,知青以獨特的方式為墾區的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直到目前,仍有兩萬多知青工作在墾區各條戰線的崗位上,為北大荒的建設奉獻自已的一生。
為了開發建設北大荒,有許許多多的知青像當年的轉復官兵一樣,在黑土地上英勇捐軀。雖然他們的人生如流星之倏忽,但卻顯得格外鮮明。據有關方面統計,至今已有近千名城市下鄉知識青年長眠于遼闊而神奇的北大荒,永遠守望著這片青春的處女地和至今依然戰斗在這里的北大荒人。今天,絕大多數知青已成為共和國各條戰線上的中堅。從北大荒的土地上走出了聶衛平、張德英、姜昆、趙炎、何新、梁曉聲、張抗抗、李曉華等一大批享譽海內外的棋圣、世界冠**、藝術家、作家、企業家。他們中的許多人都認為自已的知青生活無悔于青春,無悔于時代。因為正是在那里,艱苦卓絕的墾荒生活鑄造了他們剛毅頑強、百折不撓的北大荒人性格;十年浩劫,復雜的社會環境又培養他們刻苦學習、勤于思考的北大荒人氣質;人生道路坎坷、重重的磨難又練就了他們自強不息、勇于開拓的北大荒人品格。他們說北大荒精神哺育了他們,沒有北大荒就沒有他們的今天!
當年的風和雨、悲與壯、淚和血、思與情都將是一代知青說不完、道不盡的跨世紀的話題。至今仍有兩萬多知識青年堅守在北大荒開發建設的哨位上,默默地延伸著奉獻的艱難道路;而北大荒還在期待著遠方的游子為第二故鄉的發展給予更多的關注和幫助。
對黨的無限忠誠和信任,使北大荒的創業者們,心甘情愿地放棄個人的恩怨得失,幾十年如一日,忍辱負重,無怨無悔。他們沒有因為自己蒙受不白之冤而牢騷滿腹,一蹶不振;他們也沒有因積勞成疾而放棄對事業的追求。他們對祖國、對人民、對北大荒不求索取,只求**大限度的奉獻、再奉獻……
透過漫長的歷史煙塵,我們可以看到,北大荒人是一個獨特的群體。它并非是由本地人口自然繁衍形成的,也不是一個民族、一個地域人口的簡單遷徒。在北大荒開發史中,除西藏、港澳臺外,來自祖國各地的轉復軍人、支邊青年、科技人員、知識青年,前赴后繼,一波又一波地向這片古老的荒原發起集團式的沖擊!并**終征服了它。在十分艱苦惡劣的環境下,在異常復雜曲折的斗爭中,靠什么將如此眾多地域、眾多層次的人群,凝聚在一面拓荒的旗幟下。他們依靠的唯有繼承人民軍隊光榮傳統、高揚創業與奉獻旗幟的北大荒精神。
荒火燃起來了,炊煙升起來了,三江平原地圖上那大片的空白處,出現了顆顆閃亮的小紅星。
發表于 @ 2008年06月29日 08:56:00 |點擊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