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康拜因曾經很酷康拜因是英文Com-bine的中文音譯,意思就是
聯合收割機。曾是開封市十大工廠之一的開封聯合收割機廠,已經成為歷史名詞了。費盡九牛二虎之力、繞了幾百個彎子,我們找到了開聯輝煌時期的老車間主任,但他并不愿意在外人面前翻動塵封的記憶:“現在和過去反差太大了,再說沒什么意思。”盡管英雄遲暮,開封城依然沒有人不知道開聯,雖然與己無關,一說起來開聯,開封人的口氣中卻多少有些不易覺察的喟嘆。到了開聯,手機居然沒有了信號,似乎本身就是一種暗示:開聯這個角落已近乎進入了被遺忘的序列。
當年的開聯讓開聯工人們、乃至讓開封人眼睛發亮。設想一下這樣的場景,在一望無垠的大平原上,康拜因在連綿起伏的金色麥海中奔馳作業,年輕的康拜因手高高地坐在駕駛座上,滿臉的陽光閃閃,這會是什么樣的一種感覺?40年前,這是以世界革命為己任的知識青年們在睡夢中都會出現的經典場面之一。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主題,在康拜因代表著一種夢想的那個年代,生產康拜因的開聯就是制造夢想的地方,就是那個時代的“夢工廠”。
作為國內第**家制造康拜因的工廠,提起當年同樣名列四大聯合收割機廠的四平、佳木斯和新疆聯合收割機廠,開聯的老師傅們近乎是一種居高臨下的自豪感:“那都是小老弟。”當年的八機部每次組織行業檢查,開聯都是大本營。
在計劃經濟時代,工廠的規模就意味著投入意味著國家重視,而重視就意味著實力。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開聯正是黃金時代,部里每年劃撥的基建經費用都用不完,倉庫里的鋼材比開封市鋼材公司都多,木材存量超過開封木材公司,光這些一兩年都消耗不了。開聯生產出的康拜因根本不用考慮銷路,全部由國家調撥,機器一發走,國家撥的貨款立刻到帳。開聯什么都不用琢磨,只要按時完成國家下達的生產計劃就萬事大吉。那時開封的青年分配工作,也許有機會進機關、銀行,但想進開聯則是門都沒有。開封當時有個說法:穿上了開聯的工作服,找媳婦都容易。
40年拿800元退休金
數十年不過彈指一揮間,康拜因被一代青年魂牽夢繞的時光很快過去了。回首褪色的康拜因,去掉光環之后,它顯出了普通農用機械的本色,和夢想無關。
國家計劃沒有了,撥款沒有了,連主管部門八機部也煙消云散。不過,此時的開聯還沒有一無所有,開聯中國第一聯合收割機廠多年積累的牌子還在。不幸,在情況的急劇變化中,開聯沒有能夠利用手中的牌子挽救自己。在拯救大廠開聯期間,首鋼的介入一度讓開聯好像看到了某種希望,而隨著首鋼鎩羽而歸,開聯繼續在漫長的下坡路上越來越剎不住車了。開聯成了過去時,占地宏大的廠區里一派冷清衰敗。“工作四十三年,退休工資只有八百多塊。”老師傅的語氣酸楚之外不無嘲弄。工人總是有一種他們特有的公正,開聯的老師傅們從不否認,大氣候是開聯落馬的重要誘因,事實上,當年和開聯同為全國四大康拜因廠的佳木斯和四平聯合收割機,都已經昨日不再。
令開聯老師傅委屈的一個原因,是今天并非收割機已經沒有市面,每年全國的需求不下萬臺。吞并佳聯的美國公司,在中國的年產值就達到數億元。然而,原有體制下成長幾十年的開聯,卻沒有能力在這口大鍋里舀上一勺。從開封到四平、佳木斯,應該說這已經不僅僅是沒有普遍意義的個案,某種程度上,正在或者已經結束的不只是康拜因的傳奇,而是一個時代的神話。(據《世界博覽》王青笠/文)
發表于 @ 2008年01月23日 08:07:00 |點擊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