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1月13日電(記者江國成)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13日公布了《國家糧食安全中長期規劃綱要(2008-2020年)》。新華社13日發布了這份綱要的全文。
這份綱要全文約16900字,包括前言,我國糧食安全取得的成就、我國糧食安全面臨的挑戰、保障糧食安全的指導思想和主要目標、保障糧食安全的主要任務和保障糧食安全的主要政策和措施等5大部分和5大專欄。
5大專欄包括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主要指標、糧食生產能力建設重點工程專欄、非糧食物發展重點工程、糧食流通、加工領域重點工程,以及擬編制的重點專項。
這份綱要介紹了我國糧食安全取得的成就: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保持基本穩定;糧食流通體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糧食安全政策支持體系初步建立;糧食宏觀調控體系逐步完善。
這份綱要強調了我國糧食安全面臨的7大挑戰:消費需求剛性增長;耕地數量逐年減少;水資源短缺矛盾凸現;供需區域性矛盾突出;品種結構性矛盾加劇;種糧比較效益偏低;全球糧食供求偏緊。
這份綱要還詳細介紹了保障糧食安全的6大主要任務:提高糧食生產能力;利用非糧食物資源;加強糧油國際合作;完善糧食流通體系;完善糧食儲備體系;完善糧食加工體系。
《綱要》**后介紹了保障糧食安全的8大主要政策和措施:強化糧食安全責任;嚴格保護生產資源;加強農業科技支撐;加大支持投入力度;健全糧食宏觀調控;引導科學節約用糧;推進糧食法制建設;制定落實專項規劃。
《綱要》還列舉了擬編制的10大重點專項規劃:全國新增500億公斤糧食生產能力規劃(2009-2020年);耕地保護和土地整理復墾開發規劃,由國土資源部牽頭會同有關部門組織編制;水資源保護和開發利用規劃;農業及糧食科技發展規劃;節糧型畜牧業發展規劃;油料及食用植物油發展規劃;糧食現代物流發展規劃;糧食儲備體系建設規劃;糧食加工業發展規劃和居民科學健康消費糧油的政策措施。
我國計劃2020年糧食綜合生產能力達到5400億公斤以上
新華社北京11月13日電(記者江國成、雷敏)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13日公布的《國家糧食安全中長期規劃綱要(2008-2020年)》提出,我國糧食自給率要穩定在95%以上,到2020年糧食綜合生產能力達到5400億公斤以上。
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張曉強在國務院新聞辦舉辦的新聞發布會上說,糧食安全是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和國家自立的基礎,始終是關系全局的重大戰略問題。在一系列強農惠農政策支持下,糧食生產實現連年增長,糧食供求形勢明顯改善。但今后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發展,人口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糧食消費需求將呈剛性增長;同時,耕地減少、水資源短缺、氣候變化等,對糧食生產發展的約束日益突出,糧食供需將長期處于緊平衡狀態,保障糧食安全面臨嚴峻挑戰。
張曉強說,上述規劃綱要是我國政府制定的第一個中長期糧食安全規劃,也是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糧食宏觀調控工作的重要依據。
這份文件全文約16900字,強調堅持立足于基本靠國內保障糧食供給,加大政策和投入支持力度,嚴格保護耕地,依靠科學技術進步,著力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增加食物供給;完善糧食流通體系,加強糧食宏觀調控,保持糧食供求總量基本平衡和主要品種結構平衡,構建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要求和符合我國國情的糧食安全保障體系。
《綱要》提出,為實現上述目標,要堅持家庭承包經營責任制長期穩定不變,推進農業經營體制機制創新;要采取強有力的措施保護耕地,下大力氣加強農業基礎設施特別是農田水利設施建設,強化農業科技支撐,穩步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要努力增加農民收入,逐年較大幅度增加對農民的種糧補貼,逐步理順糧食價格,使種糧農民能夠獲得較多收益,保護和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要加強糧食儲備體系和進出口貿易體系建設,把握好儲備吞吐和進出口調節的時機和力度,改進對糧食市場的調控;要引導科學、節約用糧,提高全民糧食安全意識,努力在全社會形成愛惜糧食、反對浪費的良好風尚。
《綱要》強調,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必須建立健全中央和地方糧食安全分級責任制,全面落實糧食省長負責制,形成有效的糧食安全監督檢查和績效考核體系。不斷完善政策,進一步調動各地、各部門和廣大農民發展糧食生產的積極性。
張曉強表示,有關部門將抓緊編制實施與《綱要》配套的10項專項規劃,做好促進糧食生產穩步發展,加強糧食市場調控的各項工作,加快構建供給穩定、儲備充足、調控有力、運轉高效的糧食安全保障體系。
我國糧食安全面臨七大挑戰
新華社北京11月13日電(記者江國成)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13日公布的《國家糧食安全中長期規劃綱要(2008-2020年)》指出,近年來,雖然我國糧食生產發展和供需形勢呈現較好局面,為改革發展穩定全局奠定了重要基礎,農業仍然是國民經濟的薄弱環節,我國糧食安全面臨七大挑戰。
《綱要》指出,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的推進,維護我國糧食安全面臨新的情況和問題:糧食生產逐步恢復,但繼續穩定增產的難度加大;糧食供求將長期處于緊平衡狀態;農產品進出口貿易出現逆差,大豆和棉花進口量逐年擴大;主要農副產品價格大幅上漲,成為經濟發展中的突出問題。
這份綱要強調,從中長期發展趨勢看,受人口、耕地、水資源、氣候、能源、國際市場等因素變化影響,上述趨勢難以逆轉,我國糧食和食物安全將面臨七大嚴峻挑戰:消費需求呈剛性增長、耕地數量逐年減少、水資源短缺矛盾凸現、供需區域性矛盾突出、品種結構性矛盾加劇、種糧比較效益偏低和全球糧食供求偏緊。
《綱要》指出,我國糧食需求總量繼續增長。據預測,到2010年我國居民人均糧食消費量為389公斤,糧食需求總量達到5250億公斤;到2020年人均糧食消費量為395公斤,需求總量5725億公斤。雖然我國糧食消費結構升級,口糧消費減少,但飼料用糧需求增加。
受農業結構調整、生態退耕、自然災害損毀和非農建設占用等影響,耕地資源逐年減少。據調查,2007年全國耕地面積為18.26億畝,比1996年減少1.25億畝,年均減少1100萬畝。
目前,全國人均耕地面積1.38畝,約為世界平均水平的40%。受干旱、陡坡、瘠薄、洪澇、鹽堿等多種因素影響,質量相對較差的中低產田約占2/3。土地沙化、土壤退化、“三廢”污染等問題嚴重。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的加快,耕地仍將繼續減少,宜耕后備土地資源日趨匱乏,今后擴大糧食播種面積的空間極為有限。
目前,我國人均占有水資源量約為2200立方米,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28%,每年農業生產缺水200多億立方米,且水資源分布極不均衡,水土資源很不匹配。
此外,近年來我國自然災害嚴重,不利氣象因素較多,北方地區降水持續偏少,干旱化趨勢嚴重。今后受全球氣候變暖影響,我國旱澇災害特別是干旱缺水狀況呈加重趨勢,可能會給農業生產帶來諸多不利影響,將對我國中長期糧食安全構成極大威脅。
近年來,由于化肥、農藥、農用柴油等農業生產資料價格上漲和人工成本上升,農民種糧成本大幅增加,農業比較效益下降。隨著我國工業化、城鎮化快速發展,農村外出務工人員增多,特別是糧食主產區一半以上的青壯年勞動力外出打工,農業勞動力呈現結構性緊缺,一些地區糧食生產出現“副業化”的趨勢。
與進城務工和種植經濟作物相比,種糧效益明顯偏低,保護農民種糧積極性、保持糧食生產穩定發展的難度加大。
全球糧食產量增長難以滿足消費需求增長的需要。今后受全球人口增長、耕地和水資源約束以及氣候異常等因素影響,全球糧食供求將長期趨緊。特別是在能源緊缺、油價高位運行的背景下,全球利用糧食轉化生物能源的趨勢加快,能源與食品爭糧矛盾日益突出,將進一步加劇全球糧食供求緊張,我國利用國際市場彌補國內個別糧油品種供給不足的難度增大。
(信息來源:2008年11月13日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新華社)
附:國家糧食安全中長期規劃綱要http://www.amic.agri.gov.cn/DesktopModules/Infos11/Infos/ThisInfo.aspx?c=1&ItemID=59719&mid=379
發表于 @ 2008年11月15日 20:56:00 |點擊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