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世紀50~70年代開始,到2000年以來,我國水稻
插秧機械化的發展大致經歷了三輪推廣;[1]經過農機行業幾十年的不懈努力,我國水稻插秧機械水平已有很大的提高;但受一些不利因素的影響,同時也存在著研究基礎薄弱,技術、產品開發滯后的問題。我認為,我國在水稻插秧機械技術及產品水平上與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著很大差距,相關技術至少要落后10年,多數產品落后超過10年,且這種差距目前還在繼續拉大。
放眼中國大地,水稻插秧機械基本以洋品牌位主,內資品牌寥寥無幾;我國水稻插秧機械的技術、產品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明顯;看一下日本90年代開發的水稻插秧技術及機械[2]就知道我們的差距在那里。
一、從90年代以來日本水稻插秧機械技術發展看我們的差距
(1)節省育苗成本技術(乳苗插秧技術、長毯狀無土培育小苗插秧技術、稀植插秧)
(2)復合作業技術(施肥同時插秧、覆紙同時插秧、覆膜同時插秧 )
(3)減少耕作的插秧技術(免耕插秧、部分耕同時插秧、全面淺耕與部分耕同時插秧、不耙地插秧、淺耕不耙地插秧、干田插秧技術)
(4 )特殊形式插秧機(例如,單株苗插秧機、折疊式插秧機、無人駕駛插秧機)
二、與先進國家相比,我們的差距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表現在政府政策扶持方面,雖然通過購機補貼政策較大地調動了農民的購機熱情,但是在鼓勵國內農機企業自主創新方面缺乏力度,
在插秧機具技術水平方面,一是單一栽插功能與國外復式作業機械的差距;二是我國滿足常規稻為主和國外滿足個性化需求之間的差距;三是我國單一機械技術與國外液壓、氣動和機電一體化、GPS等多種技術元素的差距;四是手動、半自動機械技術與國外全自動、遙控、信息化技術的差距;五是我國單一鋼鐵材料、常規機械制造工藝與國外柔性加工先進裝備的塑料、橡膠多種工程材料廣泛應用的差距。
在水稻種植機械化方面,表現為我國初步替代人工與國外作業高質量和操作舒適化、基本實現種植機械化的差距。
在農機化水平方面,表現為插秧機械、耕作機械落后[3]與高度發達的農業機械化的差距。
三、導致差距的主要原因是:
(1)研發能力薄弱。
――國內目前還沒有一家從事插秧機械整機研究的國家級科研機構,原有水稻插秧機械企業因規模小、利潤低,大多數也不具備自主開發能力。因此導致基礎性、關鍵性技術研究日益被弱化;前瞻性技術、共性技術研究失去了基礎;新產品與新技術研發滯后。而新的種植技術與耕作方式所需水稻插秧機械技術與產品研發的滯后,又直接影響了農業新技術的推廣。
(2)自主創新能力弱,消化、吸收、轉化少,產品低水平重復仿制嚴重,
――國內目前主流的插秧機械是新一代高性能插秧機,包括手扶、乘坐等,手扶機基本是國外70-80年代的產品,而且國內目前仍有許多企業正在仿制70年代開發的獨輪插秧機。可以說,首先是由于國內農機業自主創新能力不足,導致了水稻插秧機械整體研發及生產水平的相對落后。
一方面,自主創新能力弱,另一方面,也沒有對引進產品技術進行全面消化、吸收、轉化,形成自有知識產權的產品。
(3)政府扶持不足
―――創新主體方面,政府缺位;在戰略上沒有把提高本國農機企業的創新能力作為戰略目標。實際上,插秧機的引進在中國仍然是走的用“市場換技術”的汽車模式,目前,滿地盡是“日韓機”;市場已經完全向日韓企業開放,但是,技術的提升還沒有看到影子,一些引進的產品甚至連標準轉化的工作都沒有做;許多政府的農機部門作為投資主體參與了合資企業的組建、經營活動,甚至產品的代理,但是在扶持、發展、提高本國農機企業的創新能力方面效果不明顯。
政府在農機化發展方面應該是大有作為的,韓國政府通過為中國提供無息、免息貸款(韓貸項目)極大地推動中國農機的韓國需求(項目全部使用韓國設備),日本政府有多項政策扶持本國企業的技術創新;相反,我們目前的農機購機補貼政策一方面是一個惠 “農”政策,同時也是惠外政策,外國企業整機從國外進口仍可以政府補貼。
(4)農機與農藝的結合不夠,機具功能單一。
―――水稻插秧機械品種仍不齊全。盡管種植與施肥施藥聯合作業、耕種復式作業等均能提高工效,減少作業成本,但目前國內農機企業生產的這類水稻插秧機械或者種類缺或者數量很少,很難滿足農業種植結構調整的需要。與此同時,目前完全滿足超級水稻種植要求的插秧機也嚴重缺乏。農機與農藝的結合不僅僅是技術問題,同時也是經濟問題[4]。
四、建議
面對這種狀況,亟待政府部門從體制和機制上入手,優化政策,加大投入力度;同時也需要行業、企業提高創新能力。
(1)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農業機械化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水稻種植機械化是農機化的重要保證。農機化工作要作為一項系統工程,納入到現代化農業發展規劃中。政府應在科研經費方面鼎力扶持全國的國有和大學、民間(企業等)三大系統組成的農機科研機構
(2) 鼓勵國產化、鼓勵技術創新
必須在引進消化的基礎上實現插秧機的國產化,以大幅度降低成本,使中國農民能買得起,用得上插秧機,同時要完善和推廣田間集約化簡易育秧技術,推動水稻插秧機械的發展,形成由市場推動發展的內在動力。
(3) 研發重點轉移,提升技術檔次
目前,我國水稻插秧機械的技術開發重點已從單一向復式作業轉移,為此相關單位和生產企業在研究開發工作中應順應新的發展形勢的要求。
同時必須研究開發精密定位育秧播種、規格化秧苗培育、超稀植單株栽插技術裝備,滿足超級稻大面積推廣機械化生產的需要,這樣才能使超級稻這一世界為之震驚的重大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4) 政府推動配套農藝研究。
政府應進一步推動配套農藝的研究,推進育秧方法的創新。
(5) 規范農業機械推廣許可制度、完善補貼目錄管理制度
如果市場上流通大量設計制造水平低劣的農機產品,或者農機產品質量參差不齊,無論對國家還是對農民都會造成惡劣影響。因此,農業機械化推廣許可制度非常重要。但是,目前的推廣許可制度還有許多地方值得進一步規范、完善。例如,取得推廣許可的產品的質量跟蹤。
補貼制度是一項重要的惠民政策,但是對于生產企業的資金壓力太大。此外,對于進入補貼目錄企業的并不進行實質審查,不能不講是一個遺憾;對于整機進口的產品同樣實施財政補貼,我們感到值得商榷!
初稿于2007-5-8
-------------------------------------------------------------------------------
參考資料:
[1]《抓住機遇 只爭朝夕 開創水稻插秧機械化的新局面》------王智才司長2006-1-17在南京水稻機械化育插秧技術培訓班上的講話
[2] 《日本水稻插秧機的研究進展》包春江 李寶筏農業機械學報,2004年,第35卷第1期;
[3]《研發實力不足,我國耕作機械技術明顯落后》,http://www.sme.gov.cn/web/assembly/action/browsePage.do?channelID=20198&contentID=1125965173310
[4] 參見:《全國
聯合收割機技術與市場發展研究》13屆收割機技術發展研討會論文選
發表于 @ 2007年10月06日 12:44:00 |點擊數()